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7月08日 星期三

    编辑人的幸福事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7月08日   12 版)

        大学读的是财经,学校背景不错,毕业分配又恰好赶上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好年代。同学中的大多数踊跃进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在外人看来,进了这些部门,就是穿了职业套装,出入高档写字楼,见面说哈罗的白领了。那年,财政部到我班里要人,没人去!为啥?上海遍地是黄金,跑到北京熬个处级干部又会被谁放在眼里?我呢,那时过分的自卑,自以为肚子里的这点知识还不足以应付张着血盆大口的商业社会,于是在半推半就中选择了留校,一边再读研,再接着就是唐伯虎点秋香,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混进了出版人的队伍。

        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与我当年的大学同学比,我有理由说出我的职业优势。见过了才知道,不是每一个职场人都是亲爱的杜拉拉,从一步步升迁中获得满足与快感。而编辑可以做到。

        我做的第一本书,起初的模样,现在看来是一本极其幼稚的书稿。还算不错的文字功底再加上自己对图书设计的精妙思考,书出来后,作者相当满意。都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一件破烂的半成品在自己的手心里历经区区两个月的折腾,就具有女大十八变的俏样,这欣慰,没得说。隔日夜里,摩挲着书皮,竟以为这成书就是自己的孩子,宝贝得不得了,别人讨样书一本,居然舍不得派送。

        快慰还在持续。

        年底结算,图书销售数字出来了,3万册!君子耻利,那时候我一年工资才5万不到,这第一本图书就赢利了近10万元!(我一年能做10到15本)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精神满足带来了快慰,稍后物质上的欣喜又强化了这种快慰。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快乐在膨胀。世上还有哪个职业会给人带来如此的体验!

        私下认为,这个世界上能够跟编辑媲美的职业,大概就是导演了——职业赋予你巨大的创作空间。你可以在你的一生中只做你喜欢的产品,或者一定能够给你带来快慰的挑战性作品;你可以用你的才智、用你的大胆构想裁减你的原料;你可以按你想要的方式包装,唯美的、简约的,甚至挑战视觉极限的一抹炭黑或者一片血红;你可以用笔墨去鼓动,用激动人心的推介让一个个消费者掏钱就范。每一本书就像每一部电影,每个编辑都可以是冯小刚,都可以是徐静蕾,在激情、兴奋和怦然心动中享受职业人生。我们无法预料冯小刚、无法预料徐静蕾的下一个目标,但他们一定像我们一样,在职业领域里不遗余力地寻找下一个兴奋点——不分昼夜,拒绝更年期。正如卡梅隆说,我沉淀岁月做《阿凡达》,只为证明70岁的我激情还在。

        编辑人从不寂寞。你有那么多好的idea,你有那么好的文化人气质,下一个快乐就在前面。我坚信,每年总有那么一两件作品,让你欲罢不能,甘心为之付出。

        每年部门招聘新编辑的时候,作为面试官之一,我一般不会主动向对方明示公司给予的起薪。从事编辑这个职业,你不会发财,但只要努力,你以及你的家庭会因此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生活。也许我这个饼画得不太大,但温馨且不失诱惑。

        编辑职业让你处处有人格尊严。当你选择了编辑出版,你会发现,你的一生就交给了属于智力创造价值的文化事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里,有文化巨匠,有文学新锐;有商界巨子,有儒雅官员;有欧美海归,有本土凡夫。一切奔着文化而来。职业浸淫愈久,这个圈子日复一日扩大,你拥有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多。忽一日,他们在电视屏上的样子也许会让你冷笑,西装笔挺,谈吐不甚自然;当回到现实,与他们面对面畅聊作品的构思与营销跟进的时候,多数人会展现出普通人的天真与可爱,即使那些刚刚出道只知唯唯诺诺的小辈,我们也能用聆听感知他们独特的想法,感知他们未来的潜力。

        在这样的工作氛围里,编辑时日的愈加旷日持久,也会倍添自我积累能力。鲁迅先生、叶圣陶先生、巴金先生,他们是伟大的文学家,然而,编辑出版居然曾经是他们青年时最热爱的职业。我们无法超越前人,但我们却有可能用自己的发现开垦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责任编辑的名字也许只能显示在图书的封底,但我们终究可以同伟大的作品一起载入史册。暑假到上海书城,记忆最深,也最自豪的一幕是,一个小女生站在书架前认真试阅、比照,最终作出让你欣喜的决策:把你编辑的作品放进提篮,并满足地到账台前埋单。

        编辑人收获的尊重不只在作者、在读者那里。在编辑出版业内,多数出版人保持着对文化的敬畏,当下社会的流行病包括腐败之类的丑闻,在出版人这里还很鲜见。我要说,这对于编辑个体,非常重要,这让你无论清贫与否,都会自觉恪守职场人士的文化品格。我们要做的只是端正自己的良心,拿出十八般武艺,用心做书,天下乱相丛生,只不乱我心。

        如果你不再是愤青,或者你不再奢求用文字来拯救社会,比如让笔墨刻意行走在政治的边缘,编辑大抵上是自由的。

        编辑的职业特点让我们克服了朝九晚五的时间约束。编辑的过程是对原作品水平的提升,既然是提升,编辑所花费的劳动就不会局限在自己的那一张办公桌上。我很乐意于在自己心境最佳的时点从事自己的工作。如果是一次长途旅程,候机室里、飞机上,都可以是很好的阅稿场所,那会儿绝不会有电话闲人干扰;我也乐意于在会务间隙,比如在一个风景胜地,窗户外可能是一片湖光山色,此时边阅读边眺望无言的远方,心情多半大悦,效率也高。有些作品,类似于手写的诗歌散文,放在闹腾的工作时间阅读,无异于衣模委身当了车模,缺少了T台猫步,怎么也读不出诗歌的韵律。把那些思念伊人的小文,放在台灯下,就着落在窗台上的月痕,此时编辑极易沉醉其中,选字斟词,往往别有感觉。如今的出版界,对编辑的日常考勤让位于更柔性的公司管理制度,编辑不再是趴在书桌上机械无力地做着低效的工作。网络社会里,编辑的工作时间完全可以做到虚拟化,编辑是生活,生活是编辑,绝无劳动法所定义的8小时概念,编辑职业的方方面面可以完美地融合到充满诗意的生活中——想睡个懒觉,就10点起床;女人腆着十个月身孕的大肚子,照样可以在产房里审读书稿。书稿审毕,带着一身文学细胞的孩子也就呱呱坠地了。

        文化产品内容无边界,消费能力无边界,这给了编辑人纵横捭阖的机会。文艺的复兴、文化的启蒙、民智的开启,首先得有一批自由思想者。编辑可以在最顽固的社会弊俗中读出哪怕是最压抑作品中自由的气息,从而让藏隅作品变成罕世作品,让整个社会感知自由是多么可贵。每一件作品都是一种表达,都是对既往历史的反叛,都是对现有知识的挑战。编辑的努力于其中,可以是冷静与平和,也可以是激动与兴奋。

        工作对于我已不再是养家糊口、朝九晚五的例行公事,尽管很多时候还得做重复劳动,但总体不缺乏新鲜度。可以每天从新书汲取哪怕是一点营养,从一批又一批的写匠中记起他们的禀性,每隔一段时间,小结一下,这段日子里,我又有哪些收获,又认识了哪些朋友,又有什么更深的心灵感悟。也学会了不要停止解剖自己,确认自己的判断力。比如,五年前你看好的作者,终究无法脱颖而出;你看好的作品,依然沉寂书海。那么,你就要思考,可能这个社会这个市场都没有错,错的只是自己的固执和狭隘:我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到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精英达成共识,或者自动藐视那些身边的时尚、动感与新鲜。这种非来自外界压力内生的自我纠错正合适,它保住了知识分子的面子,也预留了一种天天向上和思想上的日日鲜。

        编辑这份工作,她是灵动的,代谢功能异常强大,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进行极具风情的表演。我们的面容也因此清新,如同绵绵春雨后的太阳——人们总是忍不住夸她,是新的,是温暖的。人到中年了,还有件编辑工作让自己乐此不疲——我不累,我骄傲着。

        (本文摘自《编辑的微世界》,王联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2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