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中国文学界奥林匹克”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上月公布参评作品目录,进入长达3个月的评选阶段。252部参评作品中将诞生10部提名作品,最终获奖作品将在5部以内。这么大的“工作量”,让作为经典文学标杆的茅盾文学奖也遭受质疑,有人发问,评委们短短时间内读得完这些作品吗?(6月3日《现代金报》)
茅盾文学奖作为目前国内最为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承担着诸多重要的文学以及社会功能:一,文学奖评选本身就是对四年来国内文坛重要作家和他们重要作品的一次盘点与梳理,对文学界以及普通读者都有重要意义;二,文学奖的评选结果,是对获奖作家四年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三,评选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读者选择文学书籍时的一个指南,等于是帮助全国读者遴选出了值得阅读的部分优秀作品。
正是因为茅盾文学奖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它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也就变得无比重要。但在部分网友看来,评委们要在3个月的时间内阅读252本作品,然后从中选出10部提名作品,5部以内的获奖作品,这样的劳动量确实有点大。平均算下来,每个评委差不多三天就要读完一本书。即便评委们愿意承担这样繁重的劳动,但这些评委本身也有自己的工作,比如教书,比如写作,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客观原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参评目录上的作品。
一道菜到底好吃不好吃,必须尝尝才知道,那么一部作品到底好不好,也必须读了以后才知道,而且最好是深读、精读才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妙处。如果评委们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所有参评作品,难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甚至一些评委会在对作品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作家的知名度来给作品打分。这无疑就会影响到评选结果的公平问题,一旦文学奖评选结果失去了公平,那么以上所说的诸多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对于网友的质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的陈晓明做了回应,他表示,按照评奖流程,所有评委们会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部分作品。组内讨论与大组讨论交叉进行,其他组的评委也可以在大组讨论时发表见解。这样经过若干轮讨论与投票最终选出获奖作品。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无法避免评委不能阅读完所有作品的事实。那么正如网友所质疑的那样,既然最终只有5部以内的作品才能获奖,绝大部分作品纯属“陪跑”,为什么不适当缩减入围作品的数量呢?比如入围100部,甚至是50部?还有就是,茅盾文学奖四年评选一次,完全可以把评委们阅读作品的时间放宽至半年,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少了,阅读的时间多了,这样才能保证每位评委都能深读、精读每部作品,进而保证最终评选的公平与公正。
广西桂林市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