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为什么全国的小学老师在自发传播这本书?这是一个怎样的校园,一位怎样的校长?

    这是中国的“巴学园”:《一片小树林》出版始末

    可以说从一开始我就有了这样的执念,这个学校、这个校长就是我们身边的小豆豆的巴学园和小林校长。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15日   08 版)
    《一片小树林》,王一梅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18.00元
    王一梅

        《一片小树林》编辑手记:书写中国“巴学园”

        ■陈文瑛

        作为一个文学编辑,我曾经梦想过能编这样一本书——因为书写了人间的传奇,而使我不断走入传奇。进入儿童文学编辑出版领域十数年,我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书,先是2004年遇到金波的“我喜欢你”系列,十年后的2014年,我又遇到了王一梅的《一片小树林》。

        《一片小树林》是王一梅的第一本纪实文学作品,遇到这本书并不是偶然的。作为儿童图书编辑,这些年除了编书,我也时常陪同作家进行“人文校园行”公益活动。编书的过程会接触了很多作家,跟有的作家联系十分密切,也了解他们的各自风格和特点;走进校园的经历更是异彩纷呈,我见到了各式各样有趣的校园,听到了太多令我永生难忘的故事。正是这些难得的经历,才使我有机会遇到这本书。

        2010年6月,我第三次来到位于南京浦口乡村的行知小学,可以说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次校园行,这次我是陪同童话作家王一梅来的。此前我陪其他作家来过这里,也因为参加一个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来过,对这个学校的印象非常深刻,尤其当我了解到校长杨瑞清的事迹后,便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作题材。我一直无法忘却关于行知小学和杨瑞清校长那些口耳相传的神奇故事,更难以忘怀学校的那一片小树林,这是30年前当这里还是只有一排平房的乡村小学时,杨校长种下的,种这些树是为了等树长大些给学校的孩子们做课桌椅……了解得越多,越对这位坚守在乡村教育基层、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校长充满深深的好奇和敬意。到过行知小学之后,直至2010年6月之前,我每次见到王一梅,听她谈起自己的创作,都会跟她讲起行知小学这位传奇校长,鼓动她有机会到这个学校感受一下,最好把这个校长和他的学校写进作品里。于是,这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终于来到了行知小学的校园,她见到了这位听我说过无数次的校长。一见之下,王一梅编深深爱上了这个可爱的学校,决定要写一写这里的故事。从此以后,她又多次驻足这片校园,到学校附近去采访了很多人,寻找故事的场景和感受故事的氛围。

        在王一梅下定决心要开始创作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开始构思这个选题,我希望她能够按照纪实文学的方向来进行创作,可以说从一开始我就有了这样的执念。这个学校、这个校长就是我们身边的小豆豆的巴学园和小林校长,尽管充满了童话般的神奇色彩,但却是可以触摸到的真真切切的现实存在。我了解王一梅的作品,她虽是以抒情童话创作见长,但她的创作始终是观照现实、观照身边的儿童、观照自己的内心的一种创作,产量不高但是本本精彩,加之她时常流露出“我也是师范生”的那种自豪感,我凭感觉认为她一定能写好这个故事。

        所以当她开始了实地采访,为写作做准备,我便会同社里的相关部门,提出了这个选题。几经研讨,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选题方向:《一片小树林》要着眼于基层教育实践者的感人事迹,潜心塑造扎根基层教育工作的先进教师形象,描绘美好的中国乡村校园,呈现接近大自然、在生活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现代教育观,以及关注心灵、发现优秀、引导儿童主动探索的现代儿童观。这个选题规划包含了几层意思:1.选题要表达的主题是:彰显一个基层乡村学校教师为改变村小面貌而努力奋斗的精神。2.选题的内容:讲述杨瑞清校长带领村小的老师为乡村孩子建设美好校园的故事。3.呈现方式:采用纪实文学的表现手法,叙述感人的故事。

        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到了2014年春天,王一梅的这个故事终于创作完成了。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赶在4月出版了这本创作者和编辑都激情满怀投入其中的纪实文学新作《一片小树林》。作品出版不久,即以儿童文学作品的身份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然而在我想来,这正是一次充满敬意的图书策划结出的善果——作为专业少儿出版社,苏少社始终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给中国孩子奉献最优秀的童书为己任,长期坚持高品质原创儿童读物的出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和出版经验,正是由于长期关注出版物社会效益,兼顾双效的出版追求,历练了苏少社出版人的职业敏感。

        王一梅也说,自己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写纪实文字而感觉到不适应,因为她早已融入故事之中。

        本书出版后,我们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推广,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可。因此,《一片小树林》的编辑工作虽然已经完结,但是,后面的推广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需要加倍努力,才不会辜负一部倾注了作者无数心血的好作品。

        专访王一梅:“我早已融入故事中”

        ■高子阳

        《一片小树林》是童书领域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原创精品,依靠作品自身的感染力,赢得了业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一片小树林》出版后,7月即入选“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是当年入选这一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唯一的纪实儿童小说。2014年年底,《一片小树林》又荣获了冰心图书奖。2015年,新学期开学伊始,许多小学教师开始用各种方式自发传播这部作品,分享阅读作品后的感动。本报特邀多年从事教学一线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子阳对王一梅进行了深度采访。

        高子阳:长期从事阅读推广工作,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即不喜欢追逐新书,而喜欢在新书上市的热闹过去以后再静下心来慢慢读。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有老师激动地跟我说:“王一梅老师的《一片小树林》让我回到了我的童年!”也常常有孩子跟我说:“看了杨瑞清的故事,我好像看到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和林校长。”特别想听听您创作这本书的故事。

        王一梅:感谢江苏少儿出版社给我这样一个尝试写作转型的机会。我以前的创作一直是以童话为主,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转而写纪实文学。在这之前,我也从未为了写作采访过任何人,我习惯于依靠观察和回忆往事、穿越时空地编织我的童话。然而,2010年6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文学编辑陈文瑛带我走进了一个乡村学校——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和他学生的故事打动了我。灵感的种子就是那时种下的。

        后来,陈文瑛一直“忽悠”我写一写这个乡村小学的故事,我们又多次去到行知小学,每次走进校园,我都有特别亲近的感受,所有的走廊张贴的都是和陶行知有关的照片、语录,每个班级都有小菜园,里面都是孩子们自己种的蔬菜,校园里还有一片杉树林,有柿子树,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还有在乡村小学的上学经历以及师范生的学习经历和十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经历,我特别能理解杨校长的教育情怀,并被他深深打动。于是在3年前,我便决定要写这个关于乡村、关于童年、关于教育、关于师范生梦想的故事,我渴望能再现80年代的时代面貌,能用文字表现故事中角色的真实想法以及勾勒出这个动人的校园故事。这对我是个挑战,我到学校和学校附近去采访了很多人,感受故事场景和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的脉络慢慢清晰完整起来,人物慢慢走近我,2014年春天,我很顺利地写完了这个故事,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写纪实文字而感觉到不适应,因为我早已融入故事之中。

        高子阳:你说你写《一片小树林》,是在寻求一种写作上的“变”。在这本书中你也着重写了杨校长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本校师生、学校、当地村民、外来的师生实现了彻底的“变”。我1988年去过这所学校,2008年又去了这所学校,当时就发现,20年间学校一直在变。在你的作品里,不仅充分表现了学校硬件的这些变化,也难能可贵地写出了学校软件的变化。这样的作品是很有社会意义的,所以我读完这本书后,也写了一篇读后感,我认为《一片小树林》是中小学校长的福音书,在文中我给我的同行提出了几个问题:校长,您能把学校的“树味”做足吗?校长,您能被作家写成书吗?校长,您改变了谁?

        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是我读过的写杨瑞清的书中最令我感动的一本。但是《一片小树林》毕竟是写给孩子看的,而杨瑞清是个成年人,你在写这本书时选择他作为主人公,有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能接受呢?

        王一梅: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而思想性又是内容的核心。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标志,就在于它是写给儿童看的,它所承载的思想,要能够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对儿童的成长潜移默化地起到滋养的作用。

        我认为,文本应该满足小读者的审美期待,吸引他们阅读,只有儿童真正读懂了,才能实现文本的价值。否则,作品的艺术含量再高,思想再厚重,对儿童读者也没有任何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儿童文学的可读性。

        具有可读性的儿童文学,应该是故事、趣味、思想三位一体的文学。故事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而趣味则是营造故事的重要手段。

        我在构思《一片小树林》时,是以杨校长实践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教育理论为纲的,但是具体结构时,却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的。

        当然,仅仅有故事还不够,还必须把故事讲得有趣。讲有趣的故事也不是刻意追求搞笑,而是让孩子们在读故事中享受快乐,然后引发他们的思考。

        原创儿童文学没有儿童读者的喝彩是不行的,但仅有儿童读者的喝彩又是不够的。所以,儿童文学应该在让儿童读者喜欢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只有这样的儿童文学,才是尊重儿童读者的真正有魅力的儿童文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