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

    苏关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15日   16 版)
    草原上(油画)马常利

        马常利先生1931年生于河北省山海关,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后留校,196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读研究生,1963年毕业后留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系主任等职。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从事艺术教育事业的同时,马常利亦坚持“写生”、“创作”的绘画观念,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尤以抒情性的风景画见长。其深刻体会到风景画是“无言的诗”,是画家的“心灵之歌”,而绘画就是在描述自己内心中的“诗境”。马常利自1960年代始远赴新疆、青海、西藏高原、大庆油田,1970年代深入太行山腹地,也在北京郊区、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地写生创作雄浑气魄的北方风景,1980年代至1990年又多次到南方写生,并留连忘返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东南亚景色,创作了诸多不同风格类型的油画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于近日举行。展览共展出马常利先生自1960年代至今创作的油画和素描作品共160余件,其中《高原情》、《草原上》、《荷韵》等10件代表作品将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些作品将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重要财富,也是研究其绘画艺术乃至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文献。

        展览第一部分是“时代风貌:主题创作”,展出其重要的代表性创作包括《幸福之路》(原作于1959年,1993年重画)、《高原青春》(1963年)、《大庆人》(1965年)、《转战太行》(1976—1977年)、《秋歌》(1979年)等20余件,其中一些作品的色彩稿和素描稿文献也将同时呈现。这些创作生长于新中国以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语境,其绘画观念中带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时代印迹,这些创作都是带有宏大历史叙事意味的主题创作。应该说,在最初始这些绘画更多显现的是其作为“图像”的价值和意义,而非将其作为“绘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观看。第二部分是题为“情系山河”油画创作,展出马常利1960年代至今的油画风景创作系列40余件。可以看出其深谙中国传统画学思想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主张在绘画的过程中更多是用可感的知识和经验去塑造美的“意境”,也就是说在其绘画观念深处存在着一个“理想化”的视觉“典范”,其遵循着基本的美学的法则而又是一种“灵感”的再现,强调在绘画的过程中把握那转瞬即逝的“感觉”和“判断”,必须在每一笔的触发中敏感意识到取舍之间的好坏。第三部分是题为“直面生活”的风景写生系列,展出马常利为主题和风景绘画创作时的油彩写生作品50余件。马常利的风景写生在很大层面上都是延续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创作观念,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表现力,然而与印象派艺术家多用调入白色以提高色彩的明亮度不同,其更多使用一种略显沉郁的灰的色彩调性。第四部分是“临摹敦煌壁画与速写”,展出马常利创作的速写稿40余件,还包括一些实物文献和艺术年表。马常利的创作仰赖于不断出外写生,汲取绘画表现的灵感。在油画风景写生之外,还留下了大量的铅笔速写和素描稿,成为其收集素材的有效辅助方式。我们看到1980年代以来马常利的油画风景创作中,在色彩语言的调性上逐渐偏向于沉静和朴茂,很可能与其1970年代末到访敦煌时临摹彩色壁画的视觉经验有关。尽管临摹彩色壁画的时间不长、作品也不是很多,但那些经过漫长时间褪去火气的色彩显现出来的古雅和浓重,对其而言都极具感召力。尤其是粗犷的线条表现力和单纯而细腻的色彩质感,都与马常利后来的创作之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苏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