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蔡文颖的电动感应雕塑

    邵大箴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15日   16 版)
    群蕊共妍(雕塑)蔡文颖

        我从80年代初就知道蔡文颖先生的大名和作品了,那时中国大陆刚开放不久,他参加首次美国文化代表团来中国参观和探亲,来中央艺术学院作交流,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作品。我们知道他是旅居在美国,很有声誉的雕塑家,不过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家,而是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来创造有现代时空观念的雕塑家。1983年,我出访巴黎,旅居法国的画家彭万墀先生热情地向我介绍了蔡先生的作品。不久,我和他的夫人张培蒂女士在巴黎见面,那时我们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把蔡先生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观众,如何实现蔡先生一直藏在心底的愿望,使他的作品在他的出生地中国大陆展出。从那时起,我得到十分强烈的印象:蔡先生对自己从事的艺术非常执着和投入,可以说是视艺术为生命的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也很关注。这期间,我们陆陆续续通信十多年,他和夫人张培蒂常到国内来探亲、访友,也时有聚晤。直到1993年11月,我到纽约访问,才有机会亲睹文颖先生的电动感应雕塑,对他的艺术才有眞切的感性认识。

        艺术的发展从来离不开科学和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艺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学与技术的水平。历来的艺术家们也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从事艺术创造,从原始社会的彩陶到现代的艺术创造无不如此。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家对工业和科学文明持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一种态度认为科学与工业、科技的发展会妨碍艺术的繁荣,艺术应该与科学、工业、科技分道扬镳,主张纯粹的、独立的艺术;另一种态度则认为艺术离不开工业与科技,艺术应该结合和反映现代工业与科技文明。这也可以说是对待现代科技文明的两大艺术流派吧!这种争论和分歧对推动艺术的发展是有益处的。艺术上的科技派在人们的喝彩和反对两种声音中越来越壮大。

        蔡文颖先生无疑属于热心的科技派,但他不同于现代西方艺坛上一般的科技派,而是在艺术创造上作出贡献,不仅在于运用了新的科学媒体和新的科技手段,而且赋予这些媒介和手段以新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意味,富有自然情趣和人的感情。

        蔡文颖先生运用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创造出颤动杆。这些细长的颤动杆借助马达以不变的频率摇动,并且把这种震动的杆和闪光照明,回馈控制系统组合起来,以这样的方式使观众一变消极的观赏而转变为参与作品运动和变化的积极因素。在此瞬间,像蔡先生所说,使观众“和艺术家的创作对话”,在观赏者的心中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情绪。而观众这种情绪的流露,通过动作和声响,又会在艺术作品中迅捷地反映出来。如此循环反复,作品与观众彼此相互交流和感应,造成热烈的气氛。

        蔡先生之所以能在电动感应雕塑领域取得出色成绩,是和他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修养分不开的。蔡先生出生在中国福建厦门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自小喜爱画画,学过传统的山水画,1939年迁居上海,在上海大同大学学习工程,1950年赴美国后,在密西根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在他就读工程学科期间,仍然心仪艺术,利用业余时间作画,而且每年都选修艺术课程。1953年毕业之后,他当了工程师,晚间则去纽约著名的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学油画,进修了四年的艺术课程。可以说,这期间他在工程和艺术方面都有进展,但内心里的天平却倾向艺术。从我与蔡先生的接触得到的印象是,他在科技、理工与艺术两个方面均有天赋,但气质上似乎属于艺术家类型。他具有理性精神,有严密的科学思维,同时,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很敏锐,很细微,内心里充满激情。世间人们往往误解,以为科学家、工程师是用逻辑思维思考和进行创造,艺术家是用形象思维思考和进行创造。其实,眞正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应该既有逻辑思维,又有形象思维能力的。反之,艺术家也是如此,何况,这两种思维不可能截然割裂。在理工与科技中本来就有想象的空间,就有艺术的天地,这就是蔡先生经常所说的:“理工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五彩缤纷的。可以肯定地说:凡是能把这两种思维结合得好的人,一定是有作为、有贡献的人。我觉得蔡先生这两种思维并驾齐驱,在电动感应领域迸发出奇异光彩。可以想象,设计一件电动感应雕塑需要严密的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需要心理学科——知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要与艺术幻想和艺术创造的能力相结合。在好手如林的西方现代科技艺术家当中,蔡先生不仅要具有这两种能力的完美结合,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创造富有个性色彩。蔡先生的创造之所以有魅力,正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有人问蔡先生,他为什么如此沉醉在电动感应艺术之中,他回答说:“我不能不这样做”。艺术,对他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他作品中的个性,并非靠刻意追求取得,而是天然的流露,表现为一种独特情趣和格调,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使人们忘却工业冷酷的性质,而陶醉在艺术之中,陶醉在变化与和谐之中。

        从形象上说,蔡先生用一些金属奇妙配置成的作品,不是几何形体,不是机械的圆形和方形,而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如海中的波状植物:如正在生长的、有勃勃生机的枝干或茎:如喷泉:如瀑布……在他的这些电动感应雕塑面前,我们既赞叹先进的科技成就的奇迹,又同时似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唤起我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情。蔡先生的艺术灵感当然受到现代科技启发,但他创造的源泉却来自大自然。蔡先生曾有一段回忆,说在1965年的一天早晨,他在荒野的森林中散步,偶然间,从层层密林中透出无数波动的晨光,使他感到惊异和激动,他呆坐在那儿数小时,突有所悟,心胸突然开朗。他想这种迷人的景象,这种感受,可以在雕塑里表现出来。以前他在理论上研究振动效果,那天的感受使他惊喜地发现长久以来的梦想可以实现了。这是促使他转向电动感应雕塑的重要一步,从此他利用自己的科技理工知识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从1965年纽约画廊展出他的动力墙(Multi-Kinetic Wall)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他不断探索,不断利用西方科技、现代视觉心理学和现代艺术成果,作创造性的发挥。1966年他创造的运筹雕塑是首先将和谐振动(Harmonic Vibration)光闸照明与回馈控制结合使用,他的作品与观众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现代科技艺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是蔡先生对现代艺术的独特贡献。继而他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在电视上放演“合奏”音乐,与舞蹈家、作曲家合作,作联合演出。他的作品在世界许多美术馆与画廊展出,并为世界各国的收藏中心收藏,成为这一领域里的重要艺术家。

        有不少人,包括西方和东方的学者,在蔡先生的雕塑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许多西方观众在蔡先生的作品面前发表议论:“不用说,我也知道作者是东方人,只有东方人才能创造这样的艺术品。”是的,蔡先生的电动感应雕塑中表现了对生命的赞美,对生命的爱,他用李白的诗句“陶然共忘机”来表达他的作品所要追求的艺术目的,是要使观众在欣赏中忘却日常生活的烦恼而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是和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悲观主义和消极色彩截然不同的,这是和中国哲学中“生生不已”的乐观主义精神相联系着的。此外,蔡先生作品中的统一与变化,秩序与情趣,也和中国人的思维与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把不同的部分有机地组合在整体之中,显示整体的艺术美,显示和谐一致的气氛,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整体地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想方法的反映。人与自然,人与工业、科学技术,不是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和谐一致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蔡先生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此外,在欣赏蔡先生的电动感应雕塑时,会使人自然想起老子的名言“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老子》二十一章),它似是“有”,而实际上是“无”,是“无状之状,无像之像”(《老子》十四章)。这其中似乎是一种“道”,一种精神,它源于蔡先生的内心,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诉诸于由机械、工程作为媒体的艺术,使人的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