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魏明帝导演的一出政治丑剧

    白彬彬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15日   15 版)

        作为东方诗神,曹植前后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让人感慨不已。锦衣玉食与缺衣少食,斗鸡走马与形同拘囚,意气风发与神伤色沮,壮志满怀与动辄得咎,这些彼此对立的际遇让人不免感慨命运的残酷与无奈。公元220年,作为父亲的一代枭雄曹操去世,留下的除了壮业未竟的无限遗憾,还有丕、植兄弟二人之间尴尬的处境。前辈人的雄才大略退场了,代之而起的是蝇营狗苟。

        出于对于曹植此前曾与自己争夺权位的心有余悸,同时也掺杂着自己在爬上权利顶峰过程中某些阴谋阳谋,曹丕称帝以后对自己的亲弟弟曹植极尽迫害之能事。在曹丕在世的7年时间里(从公元220年继魏王位到公元226年去世),曹植过着如同地狱的生活:艰苦的物质条件,身如飘蓬的流徙生涯,监国使者的揭发控告和时刻担心失去性命的提心吊胆。每当读到曹植此期创作的诗文作品,都让人怆然神伤。曹丕死后,曹植的悲剧命运并未因为继任者魏明帝,也就是他的亲侄儿曹叡的上台而有丝毫好转,曹叡把从父亲曹丕身上承袭而来的自私、冷酷、残忍统统原封不动地施之于他的叔叔曹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父亲曹丕的奸诈虚伪、老谋深算相比,这位新即位的年轻皇帝显然在政治斗争中尚不够老道和谙熟,于是有时候这种对曹植的迫害就显得动机过于明显了。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是时伪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及帝还,皆私察颜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将何所推?”

        大意说,不知是谁散布了现今皇帝曹叡已经驾崩了的谣言,由于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大臣们纷纷议论着要推举新的皇位继承人,时为雍丘王的曹植则成为合适的人选。一时间此事被闹得沸沸扬扬,消息传到京城,让身为曹叡祖母的卞太后和大臣们都感到恐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传言中已经死掉的魏明帝却又神奇般地出现了,这场喧嚣一时的谣言也就自然终止。事情至此算是告一段落了,可是谁竟然敢编造皇帝驾崩的谣言呢?于是皇太后主张要彻查此事,追究谣言制造者的罪责。这时候向来严酷的魏明帝曹叡却出人意料地显出了罕见的宽容姿态,他的意思是这件事全天下的人都这样说来说去,去哪里能找出元凶呢?在魏明帝的“妥协”之下,追究元凶的事情只好作罢。

        此事被原原本本地记载在魏朝郎中鱼豢所撰的《魏略》中,应当不是向壁虚造的不根之谈。可是仔细想想,总让人觉得颇为蹊跷,似乎这其中包含着某些待发之覆。

        首先,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背景下,皇帝驾崩这样的谣言何以能产生就颇令人生疑。在君主专制的时代,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被视为“天子”,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庶民百姓,其生杀予夺的大权几乎完全主宰在皇帝一人手中。在此情境下,莫要说编造皇帝驾崩的谣言,即使是对皇帝稍有不满、发表批评意见都有可能会招致忤逆的罪名,轻则丢官弃职、迁徙流放,重则性命不保、株连九族,这样的事情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史不绝书。既如此,那么编造皇帝驾崩这样的谣言就简直不可想象!我想若要消除以上疑问,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所谓皇帝驾崩的谣言很有可能根本就是魏明帝本人所制造的“灯下黑”。试想,皇帝的死讯若不是大臣亲眼所见,任谁有再大的胆量又胆敢胡乱传播呢?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谣言正是魏明帝自己亲自制造并授意部分人在大臣中传播。那么魏明帝不惜编造自己蒙难的消息动机何在呢?我想这还是为了对付曹植。曹植、曹丕争权至魏明帝之时早已是陈年旧事了,曹植时至今日也根本不具备与曹叡争夺权力的实力基础,更何况他忠心魏室,根本就没有争夺权力的野心。但是魏明帝显然仍对此耿耿不安,于是便精心设计出这样一个阴谋,其目的则是用来检验曹植是否仍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而事实上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一旦自己驾崩的消息传播开来,大臣们就纷纷议论着迎立雍丘王曹植。在这种情况下,魏明帝以后对曹植的迫害便始终未曾停歇,直至曹植最后去世。

        其次,当卞太后事后想要追查始作俑者时,曹叡却以罕见的宽容姿态表示作罢,这也与其平日之刻薄冷酷大相径庭。《魏书·后妃传第五》记载:景初元年,帝游后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元后曰“宜延皇后”,帝弗许。乃禁左右,使不得宣。后知之,明日,帝见后,后曰:“昨日游宴北园,乐乎?”帝以左右泄之,所杀十余人。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仅仅因为自己的禁令被违反就杀死十多人,并且把自己的原配夫人赐死,曹叡为人之心狠手辣于此可见一斑。以魏明帝如此之为人,可以想见,当有人造谣散布自己驾崩的讯息时,其正常的反应肯定是要穷根究底、严加追究,对造谣者毫不留情。可是曹叡对于此事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妥协”“宽容”的态度,他极力阻止了卞太后想要追查下去的举动,这岂不耐人寻味吗?“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的反常的举动更坐实了我们上述的猜想,可见这一事件正是曹叡自己制造的“贼喊捉贼”的把戏。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极力阻止人们继续追究下去,因为如果继续追究,很难保证自己作为始作俑者的真相不会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事情一旦到了那个地步将无法收场。

        如此以来,事情的真相就很清楚了,《魏略》中的这则故事究其实正是曹叡为了检验曹植是否仍对自己构成威胁所自导、自演的一出政治丑剧。当嫉妒和仇恨已经深深扎根于曹丕、曹叡父子的内心深处,亲情伦理早已被他们弃之如敝履。与丕、叡父子人格的卑污低下相比,曹植则始终如青松般挺拔伟岸,他们像藤蔓紧紧裹缠住子建这株青松,夺走他赖以为生了阳光、空气和自由生命。在猜忌、敌意和仇视中,子建原本丰盈的心灵一天天变得干枯,他饱满的生命一天天干瘪下去,终于以41岁的寿命结束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生涯。幸运的是他的那些有如天风海涛的诗篇仍然代代流传,激荡着无数读者的心灵,藉此子建那光明、伟岸、正直、坦荡的人格也必将芳馨永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