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来自蒙古国狼故乡的声音——

    狼和图腾

    博·曾德·道尔吉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1日   03 版)

        被崇拜者——敌人

        游牧蒙古族祖先的偶像是狼。认为自己起源于狼而崇拜狼。著名的《蒙古秘史》以“奉天命而生之孛儿贴赤那……”开篇。这不足为奇,就像印度人崇拜牛一样,是一种习俗。罗马等地的传说故事以吃狼奶长大的孩子开始讲起。类似事例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

        然而像蒙古人这样既爱戴“缔造者”又对其很厌恶,持肯定与否定相等态度者颇多。因为缔造者和崇拜者需要争抢食物。身为“缔造者”的狼经常袭击牧民的牲畜群。尽管有向佛祖敬献供品,甚至有用人和动物做供品的习俗,但是,被崇拜者随心所欲地动用崇拜者的物品,这也是草原特色。

        就这样,草原上被崇拜者和崇拜者之间争抢食物的战争接连不断。然而,就像猎捕狼是具有“防卫性质的武装行为”一样,猎捕狼只属于保护牲畜所需的范畴,或者说是有限的“非营利性组织”的行为。

        在草原的诸多传说中提到,这是因为生存所需而采取的行动,类似调节和辩解之说颇多。最近在银屏上放映的电影《狼图腾》中的一个镜头是,杀狼崽的时候说道:“返回苍天吧!”而将其甩出。这是一个实例。(没听过这种传说,如果是编写的,那就是文学家不同寻常地理解草原传说的神奇之作)

        历史渊源

        生活是不断地送走过去的经历。不管有多么美好,一切景象都会消失在过去的云雾中。这如同不脱离具有灿烂笑容的儿童时代,就难以享受成年人的幸福一样,如果不断开生命之源的母奶,就难以成长壮大。

        人们心中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是生活的美妙之处。一方是将一切看作是落后的热血青年,另一方是回忆“我小时候是一望无际的美景”的年长者,这种对峙将是持久的。

        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彻底改变环境的热情和维护原状的心态之平衡反映了今天的发展水平。

        发展中的人类经常想起过去时代。正如年龄越增长越是怀念儿童时代,浮现幸福的事情一样。人类的这种现象体现在寻找发展滞后的缘由,找到改变传统观念的渠道,给予认可和赞许方面。这是文学和媒体机制的主要体现。

        从几乎被遗忘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西藏和流传千百年的藏传佛教、原始森林部落与所谓的“蒙古”草原近代民俗相混合而留下的游牧生活等方面,可以敏感地窥见到这种文化世界的实例。

        正如居住在山区的人们不可能看到山峦的全貌,要想看到山峦的全貌就要从远处去看一样,身临其境的人是看不到过去美好“景象”的。而走在发展前列的西方人敏感地发现了其奥妙。

        狼与自由

        我们看到,以身为在中国掀起的文化革命年代中被下放到农村的亿万知识青年之一的姜戎的小说改编,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狼图腾》电影是人类以怀念过去的心理为题材作品中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我们多年(有了此长篇小说翻译版本之后)憎恨提到的那种将蒙古人视为愚笨的镜头,也没有突出是世界上最聪慧的民族的迹象,只有不同寻常的构思和描述。(我们总是需要这样理解电影和文学作品。全世界都在从文艺作品中得到心灵的享受,而我们如果纠缠于“这样说我们了”、“那样贬低了”等等,那绝不是什么好事)

        故事的主要情节从养狼崽开始。饲养狼崽的人是从北京来的知青。具有野生命运的动物被关起来之后开始了与知青的共苦。被关在洞里的狼崽的嚎叫声像是在呼唤它的同伴,又像是在呼救。

        知青小伙把自己该吃的肉食省下来喂狼崽,把好东西都拿给狼崽,想尽办法与狼崽玩耍。这对于只知道享受的人们来说是值得思考的描述。特别是对于喜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游牧人来说更是如此。

        人工喂养狼崽,这种灾难的起源在草原上似乎没有,其他青年对此颇为不满,闯入羊圈的狼也似乎是被这个狼崽呼唤来的。

        热情活泼的这个北京知青是文化、文明的代表。违背自然规律饲养的狼崽享不了这个福,这也是自然现象。知青下乡,饲养狼崽的事情震撼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天然世界”。

        在人与自然、文明与游牧之间的斗争中,人总是能赢,然而是经过艰苦曲折地斗争而取胜的。看到落在后面等死的狼,猎人恍然醒悟,后悔没有留它一条性命。瘦骨如柴的狼终究倒下了。草原上的野狼从此消失。

        命运开了一个玩笑,逆草原章法而饲养的狼崽作为蒙古人的图腾、崇拜物——狼的唯一替代物奔向山峦。灾难的根源瞬间消失。这是当今可以信托的唯一起源吗?是所谓前进着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哲学吗?是所谓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哲理吗?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稍显“温情”的眼睛

        对演员无可挑剔。蒙古族演员参演是蒙古人的骄傲。导演阿诺应该是选了最好的演员,也能让他们演得最好。其实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训练有素的狼。在此我要向那些幕后训狼人员表示敬佩和赞许!

        您有没有注意到,有游牧传统的蒙古人才能看穿的一个“瑕疵”?那就是经过人工喂养的、失去部分野性的狼的眼睛。无论从山上下来经过羊群的时候,还是追赶马群的时刻,稍显“慈悲”和“温情”。因为那个饲养与野性溶于一体的狼见到人,特别是见到蒙古人之后,似乎失去了野性而更像是猎犬了。狼这个动物不再惧怕游牧蒙古人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一直是敬畏的。丢掉那种“敬畏”也许很难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