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揭橥中国诗学的时间秘密

    寇克让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1日   20 版)

        时间是一个谜,也是一切谜的谜底,而要探清中国诗学背后所隐藏的时间秘密则需兼具学术眼光与理论勇气。詹冬华的近著《中国古代诗学时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在这一方向上的努力颇见功力和才情。整体来看,詹著的选题难度很大,作者首先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爬抉厘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时间问题;二是检视中国诗学观念体系,寻绎与时间相关的学术命题,并完成二者的理论对接。通览全书,作者对这两个任务均完成得比较出色。

        中国古代哲学、历史、艺术等文化类型中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时间意识,但多散见于各类典籍的吉光片羽之中,中国古代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有关时间的专论性著作。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没有单纯地分析中国哲学文本中的有关时间的论述,而是从诗学的文本出发,自下而上,寻找到哲学与诗学的理论接口。在作者看来,无论是哲学,还是诗学,所有关于时间的思考都源于一个共同且根本的问题:生命的“有死性”(第232页)。而这种“有死性”在中古时期(汉末至唐)表现得尤其突出。所以,作者截取了中古这一历史时段,集中围绕该时期的诗学观念、理论命题,探究其中的时间问题。但是,即使是确定了具体的时段,问题仍然会很棘手。如何从时间的维度将这些散落各处的诗学问题贯通起来,使之形成一个逻辑自洽、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是该著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并没有少费工夫。因为他清楚,这个问题不解决,论证的线路连接不起来,各自之间形成了不了逻辑支撑,后面的论述再怎么周密圆到,也不过是一些散金碎银。因此,作者在这里显示了他在理论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

        詹著首先在思想还原的地基上,在头绪纷繁的哲学思想谱系中区分出“执有”、“体无”、“解空”三种观照时间的方式,分别对应于儒家、道家、佛禅三种思想文化传统。在这一基础上,作者又借镜西方现代的时间哲学思想,进一步抽绎出“绵延”与“空观”这两条时间意识的主线。作者认为这两条时间主线各自及相互之间均存在一种根源于“有死性”的悖论关系,这一悖论贯穿于中国诗学的方方面面。这一理路建立在对中国古代大量文献的细读基础之上,又能够与西方哲学特别是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时间学说进行有效的理论互释,因此读来能让人信服,且不乏新见。詹著紧接着区分了三种不同但密切关联的诗学时间类型:作为文学书写对象的时间、作为文学表现形式的时间、诗学观念中的时间。这一划分显示了作者对该问题的深透把握。

        为了让问题能够在一个较为宽广的理论视野中展开,詹著实际上论及了三种层面的时间:哲学时间、历史时间、审美时间。但是,这三种时间都与中古诗学密切关联。顺着对古代时间意识切入口的打开,作者依次考察了阮籍、郭象、僧肇这三位魏晋时期思想精英的时间意识,从哲学时间的角度对其本体论诗学(广义上的诗学)进行了充分的论析,提出了不少富有新意的观点。审美时间是该著的重头戏。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作者回溯到先秦语境之中,对孔门的文艺观(包括文学的本源问题、孔子的文艺本质功用论、孔门的时机化解诗方式)进行了合理有度的考察分析。在儒家文化中,时间给人的效应呈现出两面性,一是无可奈何的迁逝感,二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两者构成了悖论。作者在这种悖论中集中分析了“文章不朽”说以及魏晋的“物感”说。更令人鼓舞的是,詹著还深入到禅宗的“顿悟”说,并在此基础上对晋唐的山水诗境问题展开了颇有意思的阐发。历史时间方面,作者选取了中古时期的文变问题来谈。实际上该问题与前面所述的哲学时间、审美时间仍然相关。作者对中国古代频繁出现的复古思潮的时间性分析可圈可点,读后让人印象深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诗学时间问题,但他的价值诉求与意义预期却是当下。正如作者所言:“研究古代时间意识,不是为了回到古代,不是要推行复古主义。这一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应并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困境。”(第237页)这种研究的当代视野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作者在这本书中一并解决这个问题。

        该著也有一些未尽人意处。作者虽然提炼出了特定的时间意识主线来统摄中古诗学问题,但所论诗学观念命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书中有关时间哲学的理论演绎与审美的诗学例证之间仍然存在缝隙,二者之间的弥合还不够自然圆满。当然,这也是由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所造成的。

        总体而言,作者的理论视野宏阔,方法运用得当,显示了较强的驾驭复杂理论问题的能力。作者敢于且善于思考,特别是他能够从自己处身性的生命体验出发,排难而上,一步步深入到诗学时间问题的腹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扇知识殿堂的大门,呈现出多个维度的思想文化图景,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将著作写成枯燥的高头讲章,而是将自己的诗性文采与理论展衍水乳般交融起来,使著作的可读性大大增强。冬华这部著作的部分内容已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发表于《文学评论》、《文史哲》等重要刊物,现经其修改完善,最终得以出版,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期待他在学术上登高行远,取得更大的进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