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原型理论何以在中国文化沃土中生根

    李衍柱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1日   10 版)
    《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夏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共同体”“文化无意识”几乎成为人们定位自身身份的一些标志性语词。放开视野,人类共同生活在宇宙星空下,各民族文化融汇一起,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在世界各族人民的血液中,也必然流淌着某种共同的生命基因和形成某些共同的价值理念。回到特定民族文化自身,也必然存在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就中国文化而言,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发现和挖掘出来,让人们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因,获得身份认同?这是当代媒介环境下每个人都面临着的问题,更是学界所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从这个角度说,认真读读《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该书是作者个人兴趣与学术训练的双重结果。从中学时候起,作者对于个体身份、文化基因等问题就怀有兴趣,在硕士、博士求学期间,作者发现能够凝聚上述兴趣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原型”。作为一种文化无意识,原型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走向,也决定着不同民族甚至每个个体的文化气质。《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可谓是作者“十年磨一剑”、从事原型理论研究的结晶。十多年来,作者全面系统地查阅、辨析和研究了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在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原型概念的诞生与发展、原型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开始梳理,进而对原型理论的基本内涵、特征进行重释,在此基础上对原型理论与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活动进行较比深入的探讨,原创性地提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新鲜观点。换句话说,这是一本全面探讨原型理论的源流、内涵、特征与文学活动关系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本作者探讨个体身份与民族基因、具体文学作品与人类文化关系的著作。

        原型批评理论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批评理论之一。该书目的之一就在于梳理原型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原型理论的基本特征,从而使得理论本身明朗起来。在此基础上,作者着重研究了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对于原型理论为什么会在中国文化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者原创性地从理论上作出了回答:“原型批评理论能够超出其他理论获得中国学界的认可,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大行其道,那就是,文学原型理论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面对诸多问题时试图做出新的回答的努力。比如,面对“原型”这一“家族性”概念,作者建设性地将其分为“初级关怀原型”和“次级关怀原型”。作者认为“初级关怀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基本上也是相似的——比如‘爱’与‘美’、‘生’与‘死’,等等,在所有文化中都备受关注,而且基本上被认为是神圣的”。这种富有创见性的原型分类解说,使读者会更容易地把握原型的稳定性、导向性和跨文化的人类性的特征;同时在具体分析异质文化的基因时,也就更具有实践性和易于操作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艺术具有超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从这一角度说,相较于其他西方理论,原型批评理论这一“它山之石”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及文学、艺术研究具有更多启发性意义。比如,就中国传统文学来说,诗人们是如何在种种意象、韵律的制约下进行创新的?就现当代作家来说,如何理解其作品中具有原型性的意象和结构?概而言之,强大的中国文化基因是如何影响作家创作的?中国文学艺术在强大、丰富的原型性因素的制约之下,又是如何创新的?上述种种问题若从原型角度进行剖析,将会得到更新颖、清晰的答案。而这也正是《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