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读书札记

    从钱玄同日记看鲁迅的“讨价还价”

    顾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1日   10 版)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杨天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280.00元

        空谈无益,请举一例以明之。鲁迅有时会把话说得很偏激,很绝对,令人甚感意外,觉得他也未免太过火,太没有分寸了。例如当他回答“青年必读书”这一问题时,先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这倒也罢了,但他又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此论一出,大大地挨骂。直到很久以后也还有不少人觉得,少看也就罢了,他竟然还说或者干脆不看。中国人完全不看中国书,这怎么可以,又怎么可能呢!他也太偏激了!

        笔者曾写过一篇小文章,介绍鲁迅这些貌似偏激言论的背景及其真义,先在《中华读书报》(2006年12月13日第15版)上发表,后来又收进一本小册子《与鲁迅有关》(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57~67页)。这里要补充一说的是,单是知道那些背景还不够,我们还要进而了解他那提法背后的思想方法。

        简而言之,这无非是借“过正”来保护自己的主要意见:除了说少看中国书以外,还干脆说不看;你嫌偏激,那么好,我让一步,那就少看吧。你同意了,我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这种思想路径,鲁迅在1927年2月发表于香港的一次讲演《无声的中国》(后收入《三闲集》)中曾经提到过,他当时有两段话,带有方法论的意味:

        在中国,刚刚提起文学革新就有反动了。不过白话文却渐渐风行起来,不大受阻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替代。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过了比较的平和的文学革命,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一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原来鲁迅的“或者竟不(看中国书)”是故意放一通“更激烈”的炮,轰得那些不肯革新的人们勉强同意求其次的少看中国书。这种思路,五四时期的钱玄同用得很多,所以他的有些主张不能完全照字面去理解。鲁迅也是如此。

        关于这个秘密,钱玄同有过一个通俗的说法,叫做“讨价还价”——先行开一高价,准备“总喜欢调和”的对方来还价,最后达成妥协,这样自己预定的要价也就实现了。钱玄同1925年3月22日日记载有他同黎劭西(黎锦熙)的谈话,略云:“晤黎劭西,他说日前遇鲁迅,谓汉字革命之提倡实有必要。他主张别读中国书,是同样的意思。纵使过高,亦是讨价还价也。”(杨天石主编《钱玄同日记》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册,第628页)这是他就自己的战术交底了。要深入理解鲁迅,《钱玄同日记》实为非读不可之书。

        鲁迅有些杂文不大容易读得懂,其原因除了背景不明之外,还有一条是我们对他的思想方法不甚了解。背景不明可以查明,他的某些特别的思想方法则须通过他另外一些文章和有关资料来争取了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