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当代艺术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关于当代艺术的一切至今都未成定论,甚至“当代艺术”这个称谓本身都存在着诸多争议,我们只能以一系列模糊的描述来限定所要探讨的这个对象。
从发展历程上来说,通常人们说的“当代艺术”大致指的是二战之后一直到今天的那些不断出现的、挑战现有艺术形态和艺术体制的先锋派艺术。但是,当我们从艺术史的视角这么描述当代艺术的时候,又出现了历史与当下边界的模糊:它既指当下正在发生的那些艺术,同时也代表着一段先锋艺术的发展历程。所以,“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本身是一个流动性的概念,它既是时间的又是价值的。我们目前使用“当代艺术”这个术语的时候,一般带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不仅仅指的是发生在当下的,同时也是与当下社会、文化现实及思维意识发展密切相关的艺术;而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带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指的是勇于对现有艺术惯例和审美习惯构成挑战,带有颠覆性力量和反叛精神的那些特定的艺术形态。
法国美学家马克·吉梅内斯的《当代艺术之争》所讨论的对象正是从上述描述出发所限定的那些艺术形态,在时间上大致涵盖了从二战后到90年代的当代艺术。吉梅内斯的讨论是从19世纪现代主义的起源开始谈起,像库尔贝这样的艺术家,从备受抨击的一个体制外的、反抗叛逆的艺术家逐渐成为现代艺术史的经典,实际上他在当时所引起的争议与现在的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指责是一样的。吉梅内斯的讨论就从这里展开。现代主义的前卫与现在的当代艺术似乎面临着相似的状况,每一个时代都有足以引起那个时代争论的当代艺术,尽管不同时代的艺术形式与论争价值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吉梅内斯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美学角度重新理解关于当代艺术所引起的那些不解与争议。
书中“当代艺术的危机”一章是对主题“当代艺术之争”的直接描述。这场在“当代艺术的反对者”和“当代艺术的维护者”之间展开的论战,是1990年代在法国文化界发生的激烈交锋。尽管争论的出发点始于当代艺术是否是“胡闹”这样一个十分“外行”的问题,但在吉梅内斯的叙述中却将争论所涉及到的关于当代艺术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呈现得十分清楚,比如:当代艺术的商业化、体制关系网、艺术的边界、对于宗教和道德伦理的挑战、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化的利弊,还有作者最为关心的对于当代艺术审美阐释的困难。在吉梅内斯的叙述中,由于这场辩论于1996年转向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因此也就离开了艺术的范畴。
在吉梅内斯看来,这场关于当代艺术的辩论事实上“从未真正展开”,一方面,所谓的“争论”是由法国的几家报刊杂志,包括《精神》《艺术快报》《危机》和《解放报》等上面刊登的几篇文章和一些艺术批评家、美学家的几本著作构成的,这些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并没有在事实上形成对话和争论;而另一方面就在于这场“争论”并没有结果,按照吉梅内斯的观点也就是没能在艺术本体和美学方面形成对话并解决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困难问题,因此争论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当代艺术美学阐释难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描述当代艺术所出现的新趋势(以90年代的部分当代艺术创作为例),探讨重建当代艺术美学的可能途径。面对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越来越贴近社会和政治的特点,吉梅内斯称之为“艺术的偏离”,这一点虽然说明作者依然执迷于阿多诺所坚持的艺术本体的思想,但在随后的论述中他也看到了这种趋势所具有的打破精英主义、体制垄断和开辟文化多元主义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应该说,吉梅内斯的《当代艺术之争》事实上讨论的问题是美学理论在试图把握当下艺术创作时所面临的危机,所谓的“当代艺术的危机”也是美学理论所面临的阐释危机,尽管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却将这个问题的逻辑脉络进行了清晰的呈现,让我们在看待和理解当代艺术的时候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吉梅内斯的《当代艺术之争》在探讨关于当代艺术的美学阐释危机的同时,也将当代艺术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展示了出来,其中既有当代艺术自身的问题,也有人们在每个时代面对新的艺术形态时始终存在的理解问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当代艺术提供了思考的途径。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如同不断涌向沙滩的波浪,有些在沙滩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或多或少地塑造着沙滩的形状,而更多的波浪则转瞬即逝,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对于当代艺术,已经不需要宏大叙事的美学执念,因为当代是一团迷雾,迷雾中的人们很难将历史的谜题猜透,但却可以建立起关于当下艺术的基本认知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虽然不能欣赏每一朵浪花,但却应保持看潮涨潮落的胸怀。
《当代艺术之争》(法)马克·梅吉内斯著王名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