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大家都把徐冶主任唤作徐大爷。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摄影师,我们徐大爷坚持认为:没做过编辑的记者不是好摄影师。
所以他有一句名言:拍照片的时候就要想好,是要换美元,还是换欧元,还是换人民币。
这句话还有个同义词,叫“版面意识”。什么图服务于什么版面,可以用在版面的哪个位置,作为一个拍摄者,心里要有数。你可能会说了,那多不自由啊,拍个照哪有那么多闲工夫想这些?想好了画面早没了。遇到这样的质疑,徐大爷两眼一瞪,果断回复:狗屁,拍那么多废片干什么。
如果让徐大爷看到你拍太多一样的画面,他会说,不要在一个地方拍一百张照片,要在一百个地方各拍一张。你要是咔咔咔咔按个不停,他该心疼了,说摄影要像狙击手一样点射,砰一枪出来一张照片,不要扫射。
千万别让他知道你相机没电了,他会来一句:“都是些张四贵的马。”我自行脑补了一下,这句话就是“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意思。
以前看过一些徐大爷早年写的书,他写书老老实实,经历过什么就写进去,西南边境、川藏线、无人区、三江源,大山大川涤荡了胸襟,连段子里都充满了民俗精华。(不过他到了北京以后就培养肚子的圆弧了……)他在书里会带上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他也不藏着掖着,一定要在平时聊天说出来,而且一遍肯定是不够的,要重复重复再重复,用心的话,可以背下来哦(比如我们报社已经退休的苗老和叶老就有这本事)。但在生活中说的只是他记得住的精华,在书里才有那个风尘仆仆的旅者的所见所闻。可惜这些书都太老,大约是绝版了,所以市面上也看不到。
不过最近,徐大爷攒了好几年的作品,整理出一本《远去的田野》,回顾了自己的摄影思考。我在看图说和标题的时候,有一种他就在我面前说话的既视感,也太文如其人了。
胶片时代过去以后,他天天抱着个卡片机中的战斗机拍来拍去,不断感叹这相机“就是好就是好!”过了好多年,居然也出了不少得意的作品,更加验证了他那句“拍照比拼的是头脑”的话。这部分作品也收在这本书里了,你可以看看他是怎样用简单的机子鼓舞其他摄影后辈的。
徐大爷从来不玩摄影,他主要是借助摄影来玩。在云南社科院做研究员的经历决定了徐大爷的镜头专盯着人的生活,他总号称自己是个农民,要真是的话,肯定也是个不埋头插秧,天天跑到山上放牛顺便唱山歌的农民。就像他不用电脑,还天天号称自己是修电脑的一样,就为了糊弄愿意被糊弄的人。他以前从不上微信,说苏东坡也不用微信什么的照样天天搞创作。后来他儿子给寄了个iPhone6,他天天捧着手机发出咯咯嘿嘿的笑声,阅读量极大,某个月耗了将近1G的流量,才警觉这玩意儿是要及时切换wifi的。
如果你知道了他是这么逗的一个人,看这本书时,没准你会笑出声来。
《远去的田野》,徐冶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月,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