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2月11日 星期三

    “紫金”春光无限好

    ——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特亮点纷呈

    苏作文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2月11日   19 版)

        编者按

        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从2014年7月启动,共收到申报项目283个,经过来自省内外评委们的严格评审,最后产生了52个获奖项目。

        作为连续性的区域性的综合文学奖,本届紫金山文学奖比较地全面反映了三年来江苏文学的发展与现状,不失为考察近年来江苏文学的平台,也是观察中国文学的一个窗口。因为这些作家虽然着眼点不一样,进入的时空不一样,但叙述的都是典型的中国经验,讲述的是有质感的中国故事,思考的是中国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严峻的中国问题。也正是这样的努力,使江苏文学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并且具有了现代与历史的双重眼光。本报特此呈现第五届紫金文学奖综述,分享江苏获奖作家的写作之道和多彩的文学风貌。

        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评奖,是三年来江苏文学成果的一次整体展示。近三年来,江苏作家在全国的各类大奖中屡获珠荣,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全国儿童文学奖、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等等全国大奖中,江苏共有12人次和一个单位榜上有名,作为紫金山文学奖的荣誉奖,第五届的获奖总数超过了以往历届。

        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特点鲜明,亮点纷呈:

        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多出精品的根本之道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百,最重要、最关键、最牢靠的一条就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从本届紫金山奖获奖作品的质量和题材内容来看,正是因为作家脚踩坚实的丰饶大地,身处沸腾的社会生活,沉下了心,沉下了身,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并且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变成了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作家们接了地气,作品就有了“生气”、有了“灵气”、有了“人气”,也才显得“大气”。

        二,获奖作家人多面广,江苏文学版图分布更均匀

        总共有五十二位作家作品和个人获得了本届紫金山文学奖。

        从区域分布看,苏南苏中苏北省直等方方面面的涵盖面宽,文学的份量和份额分布更加平衡,有的市曾经连续几届榜上无名,在第五届终于实现新的突破;从年龄层次看,老中青作家比肩而立,既有六七十岁的资深老作家,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尤其是70后、80后作家,表现不俗,所占比例达到32%左右,比第四届的22%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从男女作家的比例来看,女性作家约占了19%,同样显示了江苏女作家的整体实力;再从获奖作家的职业角度看,除了有省作协的专业作家,有签约的年轻作家,更多的是兼职作家。

        本届紫金山奖不仅奖项、获奖作品和个人的数量为历届之最,申报作品的数量,也同样呈现出江苏文学大丰收的景象,共有283项申报,是历届紫金山申报作品最多的一次。而申报作家的职业身份,也是分布在各行各业,从普通农民到学校老师,从自由撰稿者到退休职工,从机关干部到杂志编辑,等等等等。文学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文学的种子播撒大地。

        三,长篇小说趋向成熟,数量质量均有突破

        以往历届紫金山奖的长篇小说奖,多数是由省作协的专业作家和少数知名作家获得,本届长篇小说从申报到获奖,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长篇小说申报数创了新高,共有54部,最终获奖的五部长篇小说的作家,均为兼职作家,多来自基层。江苏长篇小说创作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新气象。

        四,各门类异军突起,多品种并驾齐驱

        过去许多年,文坛公认江苏是小说大省,小说作家数量众多,作品质量上乘,而从第四届开始尤其到了第五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小说作品继续领跑,更可喜的是其他各门类的作品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如散文、诗歌、文学批评以及影视文学和网络文学等,都前所未有地显示出江苏作家在各门类创作中的实力。从作品门类来看,紫金山文学奖的十三个奖项几乎涵盖所有的文学门类,相当齐全。

        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的帷幕隆重地拉下了,与此同时,江苏文学新的一幕又将拉开,每个写作者都知道,写作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则能够鼓励更好地写作。评奖是为了把好作品推荐给更多人看;评奖是为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继续前行;评奖也是一个让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江苏文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比起新鲜丰富复杂错综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还远不够到位,远不够生动,这是值得思考探索实践的问题。作家们要在感情上跟各阶层的人们沟通,触手可及他们的痛苦和欢乐,所以,作家无论人在何处,家在可处,工作岗位在何处,心一定要在下面。下面是群众,是百姓,是大地,是坚不可破的基础。作家脚踏大地,心系群众,思想境界才能上去,才能从更高的视点去观照,对历史对社会有自己独特的深度的思考和研究。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力量,就因为它们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作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脉搏共同跃动,展示人类共同的理想情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