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初,一大波“年度十大好书”、“年度图书评比”纷纷袭来。除了持续多年的《中华读书报》、深圳读书月、新浪读书、当当网等推出的年度好书榜、图书排行榜外,众多出版社也趁热打铁,商务、中华、三联、人民、译林等十多家出版社都推出年度自评书单,一时间,“书单风劲吹”(曲祯朋《中华读书报》)。除此之外,还有名人荐书,文化名人、知名校长、教授等人的推荐书单、以及42位职业人的2014书单(副标题就叫“马云和发型师都出场啦”),微信公众账号“不止读书”还推出了“2014私人阅读十佳书单”,每个读过书的人都可以晒一晒自己这一年来的阅读经历和体会。
读书人在骄傲地晒书单,而那些不读书或无暇读书的人又难免会被纷扰的书单搅得近乎焦虑。这么多的书,又这么多的好书,一时间无从下手,不知从何读起。于是乎,按图索骥,循着各大书单的足迹一本本地购买,然而,从哪本开始读?怎么读?什么时间才能读完?……关于阅读的恐慌接踵而至。
透视2014年的众多书单,我们不难发现,年度书单不过是打着阅读的招牌在对2014年图书出版行业的一个总结,一方面对阅读、或者是对读者购书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因素是对新书的宣传和介绍。今年的书单不同于往年的还有一个地方是,除了出版社的自评书单可以做到全然不同外,其他几家阅读机构的十大好书重合的内容也少之又少,这一方面表明出版的图书的确种类繁多,不同的阅读机构也有着不同的评价倾向;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更多图书的宣传迫在眉睫,书单中透着浓浓的商业气息。
在读书界,有这样一句俗语,大意是,不要读刚出版的书,要经过三五年的评价后再读,这样才是积淀下来的好书。同样的,也有学者指出,“现在每年出的新书有一半不用读”(李昕《新华日报》),一边是新书品种的大幅增加,一边是书籍整体质量的偏低。因此,书单的推出对于甄别好书也是有着一
定意义的。然而,在当下网络购书兴盛、实体书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代,真正能到书店去翻阅新书、经过自己的阅读鉴别之后购书的人越来越少,而书单就成了网络购书的重要依据。网络购书的确快速便捷,但网购的图书中真正能够仔细读过的又有多少呢,网购图书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的货真价实呢?书单热之后引发的购书热,或者说是畅销书热,说到底也就是营销策略罢了。很多年度畅销书次年又入选“失望书单”(《成都商报》),原因归结于“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从书单热到书单焦虑,再到阅读恐慌,归根到底,都是在于阅读的浮躁。真正的读书人也读畅销书、书单书、新出版书,但绝不是那种跟随书单、网络点击、放入购物车、收包裹、拆书封似的把书买来后随便翻几下,就束之高阁,而是将那份判断与选择留给了自己,逛书店、淘书、再加上图书馆借书。学生们是难有闲钱与闲暇去购置年度好书的,一方面是囊中羞涩,用于购书的经费实在有限;另一方面是专业化有序的阅读,往往是陈年的经典旧书,图书馆也都有的借,“书非借不能读也”。教授学者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关注年度新书,然而这些只占他们读书的很小一部分,更多时间他们是在经典阅读中度过的。只有我们这些看起来把读书当成很重要,唯恐别人说你不读书的“伪读书人”,往往以没时间为借口,不能静下心来潜心读书,才会按书单索骥,打着阅读的幌子,盯着满满的书橱,却一年到头真正读不到几本书。
笔者家中就收藏了2个书橱的藏书,经过前段时间的整理,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一个书橱是学生时代购买的图书,多数都是人文类的经典,而且几乎都是精读过的,可以说是求学生涯的一个记录,翻开每本书甚至都可以回想起曾经在书店购买和阅读时的情景。另一个书橱主要堆满了近几年从网上购得的年度好书、榜单书、畅销书,本着“非功利性阅读”的目的购入,内容新但杂,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都只是翻翻而已,真正深入精读过的、能引发思考的书却是寥寥无几。
年度书单只是给阅读提供了一个选择,却不能代替你的选择。而只有自主意识增强、自主
选择增加、知道跟随自己的阅读兴趣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的时候,随书单购书的盲目性才会越来越少。到时候,就不必每到岁末年初时,再为书单而焦虑,再为阅读而感到恐慌了。
江苏省南京市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