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洪波)1月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丛书15年350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刘小枫、甘阳、汪晖、张志扬、陈来等30多位人文学界的重要学者出席座谈会,围绕“马克思与古典传统”、“中学源流与当今时代”、“西学源流与当今时代”3个主题进行研讨,尤其就“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经典”这一问题做了热烈讨论。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教授多年来倡导经典研读和通识教育,他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大学的建立一直是仿效国外的,国外有个什么系国内就建一个什么系,唯独有一个系,国外大学都有,我们却没有,这就是古典学系。”他认为,中国经典应该和西方经典放在一起,都进入古典学的范畴才相得益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则指出,经典诠释是哲学写作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我们总在强调原创,但离开了经典,是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原创的,尤其对于哲学学科来说”。
对于何为经典,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汀阳研究员指出,当今中国已成为一个跨文化的存在,西方的问题也成了我们的问题,西方的经典也已是我们的经典,这是一个事实。“经典也并不是一面世就被奉为经典的,例如巴赫的音乐是经过门德尔松的诠释才取得经典地位的,我想追问的是:假如没有董仲舒,孔子会不会成为经典?”赵汀阳还特别辨析了经典和传统两个概念,他说,在当代生活中,经典经常是不在场的,而传统却始终在场。对此,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表示不能同意。他认为经典有开放性,但经典也有其边界。“经典成为经典确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但经典之为经典还是因其内在价值,经典代表了超出群伦的心智高度。更可取的态度是在对经典的仰视中成长。”他说。
“经典与解释”丛书由著名学者刘小枫、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华夏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分为西学、中学以及辑刊三个系列,下面又分为“柏拉图注疏集”、“尼采注疏集”、“清人经史遗珠丛编”等40多个子系列。丛书自2000年至今已走过整整15个年头,出版350余种图书,是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之后最具影响的学术图书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