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1月14日 星期三

    鲜为人知的马克思

    宫敬才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1月14日   10 版)
    《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美]乔纳森·斯珀伯著,邓峰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68.00元

        一

        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且排名第一。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华尔街的“金融天才”们操弄资本过度所致,经济危机拖累全世界,有无数人因丢掉工作而流落街头。此时,惊恐且苦恼的人们又想起了马克思,《资本论》旺销不衰,有心人受此启发写出《21世纪资本论》。这样一个他人名望难于与其匹敌的人被说成是“鲜为人知”,理从何来?根据何在?

        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人们确实知道马克思,但这样的马克思是不同的人或政治势力根据各自的需要有意打扮的结果,因而是标签化的马克思,符号化的马克思,政治化的马克思或是学院化的马克思。被打扮的马克思与19世纪原生态的马克思、作为凡人的马克思或是真实生活中的马克思相比,说二者之间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显得有些夸张,但说二者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肯定符合实际。从这一意义说,此马克思非彼马克思。

        学术语境中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上世纪60年代以降到现在,我国较为流行的马克思传记有四部。德国的梅林写有《马克思传》,其内容以马克思的家世考据见长,但由于出版较早(20世纪初),马克思的大量文献和事迹未被纳入视野。依此而来的马克思形象不完整丰满显而易见。法国

        人科尔纽著有三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传》。该书引证资料详实,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文献资料的呈现难能可贵,这对人们拓宽研究视野帮助很大。但是,缺点也明显可见,真实生活中的马克思未得展示,学院化的气息过于浓重。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人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以其优美流畅的表达见长,但囿于刚性意识形态的硬性约束,人们也难以从中见到原生态性质的马克思形象。前几年,人们见到了英国人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该书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了以往作者难于见到的新文献,所以呈现出来的马克思形象相对完整,但要说丰满还是谈不上。

        二

        作为凡人的马克思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1818-1883)里,马克思的生命历程由什么样的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学术研究的内容铸成?同样是作为凡人,马克思身上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的优点和不足对他的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学术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回答这些问题是历史学家的任务。确实有人尝试完成这样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的《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就是证明。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乔纳森·斯珀伯的《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试图在19世纪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中还原作为凡人的马克思形象,我们见到的是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更近似原生态的马克思。按作者自己的话说是“试图通过马克思的私人生活、公共活动及其知识形成过程间的交互影响,描绘一个更为丰富的马克思的形象”。为了做到这一

        点,“这本传记会讨论马克思个人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他的家庭,教育,父母对他的养育,同燕妮·威斯特法伦(JennyvonWestphalen)的恋爱与婚姻,同孩子、朋友和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长期困窘的财务状况”(《引言》,XIII)。

        作者在《引言》中确定的目标实现了吗?综观全书便可发现,作者一定程度地完成了任务。例证一:已有的研究文献对马克思是否担任《莱茵报》主编莫衷一是。倾向马克思主义的人说他是,非马克思主义者说他不是。乔纳森·斯珀伯以考据出来的客观事为据说话:雷纳德是名义上的主编(第60页),鲁腾堡是具体事务主编即执行主编(第55页),马克思是“实际意义上的主编”即确定编辑方针的主编(第69页)。相对马克思和思想史研究者而言,这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例证二:从走向社会历史舞台到生命途程的结束,马克思始终反对普鲁士的集权专制和德国统一后的反动贪婪。反动政府既憎恨他,又惧怕他,视他为不可不认真应对的威胁。取消国籍、官方起诉和通过外交途径逼使他国政府迫害是一种手段,鲜为人知的是另一种手段,许以高官厚禄(第69页),或是任官方刊物的“财经专栏作家”(第233页)。家庭财务状况困窘到因无钱治病而幼儿夭折、妻子无力应对债主逼债只能以泪洗面和自己无钱寄稿件地步的马克思不为所动,劳动者的解放事业高于一切成为不二选择。在已有的文献中,这样的事例有所提及但语焉不详,乔纳森·斯珀伯则是相对清楚地把事实及其细节展示出来。

        例证三:作为凡人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男人。作为男人的马克思对妻子儿女怀有深沉和始终不逾的爱,孩子们视他为大朋友,骑

        在他背上嬉戏是家庭生活乐趣的源头之一。但是,作为男人的马克思性格中还有另一面,刚直不阿,眼中掺不进一粒沙子。已有的文献往往提到作为大一新生的他少不更事,与人决斗差点弄瞎了眼睛。鲜有提及者是马克思还有三次向他人提出决斗挑战,一次是为了与燕妮的爱情(第39页),另一次因为有人诬称他“挪用难民委员会的经费”(第294页),最后一次是他53岁那年有人用心险恶地说他是“巴黎公社暴行背后的主谋”(第294页)。这样的行为已成历史遗迹,但在19世纪,恰恰是个人品格中坦荡无私、嫉恶如仇的表现。

        三

        历史事实细节的考据是乔治森·斯珀伯作为历史学家的强项,更是贡献。人们因此应当感谢他。但是,他为我们奉献的《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一书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知识性硬伤。该书《引言》中说,马克思1848年初冬写《共产党宣言》。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于1847年12月9日至1848年1月底写《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正式发表。时间和作者都搞错了。书中说,“从1842年到1852年,马克思在科隆度过了10年时间”(第69页)。实际情况是马克思在这10年时间里,生活于科隆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其他地方:1843年10月至1845年2月在巴黎,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在布鲁塞尔,1849年8月以后在伦敦。书中说,1844年8月23日马克思恩格斯首次见面(第88页)。实际情况是1842年11月下半月马克思恩格斯就正式见面,只是初次见面,彼此印象不深。书中说,施韦

        泽写了12篇连载文章介绍《资本论》(第234页),另一个地方又说是9篇(第290页)。到底是几篇文章?乔纳森·斯珀伯自己糊涂,把别人也弄糊涂了。在一个著名历史学家的作品中出现这样的知识性硬伤,实在是不应该的。

        其二是对马克思学术思想认知的浅谬。先说谬。该书说《资本论》第一卷是关于分配的(第270页)。如此说的谬误实在离谱儿,马克思自己标明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还有,该书在叙述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时说他的经济理论以三大内容为重要特点:利润率下降趋势、价值向价格的转型和决定农田价格和土地租金的因素(第269页)。如此概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特点只能说明,乔纳森·斯珀伯或是没有读过或是没有读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实际情况是,所谓“三大内容”是一百多年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驳倒马克思而抓住的所谓三个问题,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真实内容及其特点,即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者主权论,则是被别有用心地虚无化了。

        再说浅。该书叙述作为理论家的马克思时,把重点放在马克思的实证上主义倾向上(第248页),对马克思的种族认知过分地感兴趣(第262页),但对马克思之所以为马克思的理论如哲学理论、政治理论和历史理论,则是浅尝辄止地一笔带过。无知用忽悠掩饰,对马克思理论理解的不到位变成了内容表达的浅薄。如此评价似乎言重,相较马克思理论的博大精深,应被视为恰如其分。

        四

        把上述批评与该书《引言》确定的写作目标相比较,作出结论并

        不难,作为历史学家的乔纳森·斯珀伯为自己提出了无法真正完成的任务,因为他只是历史学家而不是同时作为理论家和思想史家履行职责。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该书中有瑕疵甚至硬伤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他人不必过分苛求作者。像其他马克思的传记都有程度不同的缺陷一样,《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同样不能摆脱这种客观必然意义的宿命。提出如此悲观的观点让有志者泄气,但如下的理由人们应当信服。第一,马克思的学术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内容的丰富和复杂在人类学术史上极为罕见,或许只有亚里士多德能与之相比。后来的人为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传,个人的知识积累欠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学术思想能力不足的缺陷就会表现出来。第二,时代的变迁如此的急速、深刻和全面,后来为马克思作传的人要跨越时代变迁造成的距离,做到完整准确地展现马克思的形象同样困难重重。第三,马克思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思想是多面体,由于为马克思作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积累、个人志趣和价值立场等各不相同,他们虽然尽了全力,但呈现出来的马克思形象还是会有侧重点不一、褒贬不同和定性各异的差别。

        差别的客观存在表明,马克思在后人那里的宿命是永远地鲜为人知。或许有人会争辩说,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由鲜为人知变为熟知前提下的真知是渐进的过程,真知目标一定能达到。这样的判断具有部分真理性且能鼓舞人,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还不能做到。如果有人肯定地说,自己理解的马克思形象具有完整、准确和唯一正确的性质,那么,这样的人有三种可能:不知天高地厚的一知半解者、自大狂式的疯子或是有意捉弄人的骗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