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学校文化的力量

    陈罡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24日   19 版)

        文化是什么?众说纷纭。读完张东娇教授所著《学校文化管理》一书,让我对“文化”的认识从感性回归理性。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序》中所说的那样,本书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既有观念,又可操作。书中明确了一个概念,给出了三个模型,呈现了一批优秀案例。无疑是一本理论著作,也是一本学校管理工具书,更是一本可以引领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的指导用书。

        其一,明确了学校文化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总是在实践中产生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请设计公司对学校进行整体的包装,这就是所谓的“包装文化”;也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校装修的漂亮一些,这就是所谓的“装修文化”;再比如,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所以把学校弄得花花绿绿的,这就是所谓的“贴墙文化”。然而,本书给我们做出了非常明确的理论界定。“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学校物态形式的总和。它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与此同时,东娇教授也在书中对校园文化、学校精神、学校氛围与学校文化的差别和联系分别做出了阐释,她认为,学校文化是精神性的引导力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方式和行为方式。

        其二,给出了三个模型。

        学校文化建设的三个模型分别是三方合作模型、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和四步程序模型。就我们学校来看,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与我们学校的“三方合作模型”之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最终确定了“博雅教育”的文化标签,明确了“博雅精神,儿童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也亲历了“四步程序”模型,“状态评估”程序中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调研,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评估需求;“方案策划”程序中我们与张东娇教授反复讨论、协商共议、最终梳理凝炼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案;在学校文化理念体系指导之下,又经历了“方案实施”程序,我们尝试着改变学校的管理方式,提出并实践了“协商管理”的理念,梳理构建了“博雅课程”体系,落实“担当始于课堂”的课堂文化,探索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承接,摸索雅趣德育体系的建构;最终,我们还对学校文化管理进行了“结果评估”,经过三方一年的努力,大家都认为时间虽不长,但学校的变化显而易见。

        其三、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等待。

        通过书中呈现的一批优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短时间内通过包装、装修等确实可以迅速改变一所学校外在的面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所学校的文化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虽然外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校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的转变,但真正的变革还需要我们静悄悄的等待。

        另外,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学校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张教授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对学校文化四个具体变量的结构性设计和操作,在原有起点上努力建设相对强文化学校的过程。学校文化管理首先是对价值观的管理,然后才是对制度、行为和物态形式的管理。这样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觉得振聋发聩。作为正经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努力的我们来说,文化管理无疑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更是学校管理的第二次飞跃,给我们的学校管理明确了更高的目标。清代画家戴熙曾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而“学校文化管理”这一观点的提出,必将会令所有的学校管理者思考自己的管理实践,进而朝着这一最高的境界而努力。

        《学校文化管理》一书,既是对我们的一种指导,更会令我们产生不尽的思考。学校文化建设,我们需要用一种自然的、不急不躁的心态慢慢去做出实践的努力,相信经过一个静悄悄的变革过后,等待我们的必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学校文化的力量终会显现。

        《学校文化管理》,张东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