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编者按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17日   19 版)

        《1980我们这一届》汇集了这样一批独特人物:怀揣不古不今的学识,自负亦中亦西的才情,读着李泽厚、北岛、尼采走出校园,三十年来,或从事传媒、教育、出版,或投身学界、商界、政界,心态上与现实世俗若即若离,行动上与周围环境半推半就;受物质困扰却不乏精神胜利,被潮流裹挟而不失书生意气。每一篇充满才情的文字,既流露着一份源于复旦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又无不折射出1980年代的文化底色与精神光谱,不仅可以从中感受时代风云的激变,更可窥见和体味其中或隐或现的人性真实面。

        《1980我们这一届》(团结出版社),一本复旦大学中文系80级毕业生的集体回忆,唤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京沪两地火爆签售,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当当网上线两周便销售近千册。

        一本貌似平淡无奇的书,逐渐唤醒人们的某种回忆、某种情愫、某种对过往时代的怀念。

        她所引起的关注,不仅仅止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80级的学子,也不仅仅止于大学,她引发的是集体追忆充满文学、美学理想的1980年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本“小众”的图书走向“大众”?又该如何解读这一文化现象?也许,《1980我们这一届》带来的不仅仅是出版界的启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