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少年人文读本》:深度阅读的“难”与“悦”

    赵霞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17日   12 版)
    “少年人文读本”丛书(三册),刘绪源/编,明天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20.00元
    儿童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刘绪源

        所有触及灵魂的事情,总是包含了这样的自我精神对话的难度,但这难度也将带给我们轻松娱乐的阅读所永不可能抵达的愉悦和幸福。

        翻开刘绪源先生选编的一套三册《少年人文读本》,扑面而来的是当代少年生活中久违了的某种宽广而深邃的人文阅读和思考的气息。这气息使我们绝不会把它们归入任何消遣阅读的轻松队列,而是忍不住正襟坐起,以端正的姿势和庄重的心情,来进入这套读本所展开的人文世界。

        选编者希望少年朋友们明白,有些阅读是需要这样的庄重和深度的,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尤其如此,因为“年轻的心,青春期的寂寞和迷茫,需要有深度的对话”。读书,或者更准确地说,读优秀的书,无疑是进入这样一种“有深度的对话”的最佳方式。

        我们从这套读本三个分册的题名中,已经可以见出这一“深度”的气魄以及选编者的理解。《见识》、《不要怕》和《喜欢》,指向的正是人的见识、勇气和趣味这三个重要的人文精神维度。它们分别对应着唯有人类才拥有和关切着的三种精神追寻: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喜欢什么,我们不必惧怕什么。显然,这是一些使生命变得有厚度、使生活变得有深度的追寻。

        见识、勇气和趣味,也还有高和低、宽和窄的区别。选编者想要呈现给少年朋友的,乃是人生的大见识,大勇气,大趣味。且看《见识》一册,选入其中的《新生活》(胡适)、《从商品生产想到中国商人的起源》(吴晗)、《男女有别》(费孝通)、《自欺欺人果真是一种生存策略?》(陈蓉霞)、《葛师傅》(陆文夫)、《中国文化五大病》(梁漱溟)等文,探讨和涉及的是生活的意义、生命的追求、历史的探问、自我的深度以及文化的省思等大话题。但这“大”又不是脱离少年生活体验的“虚”大。在这些选文之间,我们也读到了《重新认识“早恋问题”》(柳园)、《十六岁的故事》(秦文君)、《写给小孙女十岁生日》(林行止)等书写少年生活、思想、情感或与少年直接对话的作品。选编者希望少年朋友明白,真正的“见识”是关注自己的小世界,也关注身边的大世界,是理解自我的小宇宙,也是认识“我”之外的大时间和大空间。这样的“见识”拓展着个体生命的广度,也丰富着个体生命的内涵。

        三册中,我尤其钟爱《喜欢》一册。《慢慢走,品味人生》(李泽厚)、《书的礼赞》(茨威格)、《艺术和艺术家》(贡布里希)、《科学的不确定性》(费曼)、《适之师的“不苟且”》(罗尔纲)等选文,教引少年朋友们去领略“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可爱面目,发现“读书”、“艺术”和“科学”的真切滋味,体味“独立思考和平等探讨”的为人为学精神。选文不摆说理、论辩或语言文饰的大架势,而是以素朴的生活人情和踏实的人生经验向读者传递作者所体认到的真思想、真情感。以“读书”单元为例,个中选文谈论书的价值和读书的意义,没有一点儿铺排的气势,只是以坦诚的文字与读者作思想和灵魂的交流。“你或者抽空看看书会感觉充实,这是一种习惯”,如此平白质朴的“由经验得来的老实话”,道出的是读书对于世俗生活中每一个普通生存者的意义。你不要轻视这意义,它真正撼动人心,正如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华氏451》节选中的那一群流浪者,在焚书禁书的黑暗年代里以不可见的记忆和语言保存下一本本书籍。他们看不见这一保存行为在未来的意义,但他们仍然选择了遵从近似于精神本能般的召唤。我想,这是对书籍之于生活意义的最有力的确认。

        选文的背后,是选编者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编者是借这些文章向少年朋友传递着他本人至为真切的生活关怀和生命体验:“我要把我所读到的最好、最重要、最适于引起你们思考的文章,选入其中。”这里的“最好”、“最重要”和“最适于引起你们思考”的品质,也是编者鉴赏、判断和思考的结晶。这一点最清楚地体现在读本各单元前“编者的话”中。这些用心写成的阅读引导文字,不仅是与少年朋友们谈阅读,谈文章,谈写作,更是与他们谈世界,谈人生,谈价值,这里面有长者的殷切,更有挚友的真诚。因此,在读本的“书前寄语”里,编者以恳切的心情这样写道:“我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思考,都放进这些《编者的话》里,我恳请你们一定要看,而且要细看”。如此真诚的对话,是把少年真正视作平等的朋友。同时,从读本单元话题的择定和确立中,也可以鲜明地见出选编者的为学个性和思想。比如他在自己的研究和批评文字中,就曾多次提醒读者关注“日常生活”的美学,通过该单元的编排和写在前面的“编者的话”,他也是有意要将这一审美精神推进到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之内。这些由选编者的精神中生长起来的根基深厚的人文思考,是他所说的“有深度的对话”的源头之一。

        可以想见,这样的“深度”也给读本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难度,尤其是对于今天日益习惯于轻阅读、浅阅读的许多青少年而言,他们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接受这样有重量的精神对话。为了鼓励读者并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编者的话”中多次这样写道:“有读不懂的地方也不要紧,今后你们会有大量的时间观察人、观察自己,思考或钻研这一课题”,“万一读不懂,也不要怕,以后还可再读。你们正年轻,年轻的眼光和心理应该是无所畏惧的,应该能看得更远”,“今后,等你们再长大些,一定能领会此中的奥秘”……从这些恳切而真诚的文字里,我们读到的是编者对于少年朋友的拳拳期望,愿他们在年轻时代打下大见识、大勇气和大趣味的底子;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的生活必将得益于这一精神的塑造。

        实际上,所有触及灵魂的事情,总是包含了这样的自我精神对话的难度,但这难度也将带给我们轻松娱乐的阅读所永不可能抵达的愉悦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绪源先生的这套《少年人文读本》所提供的,乃是一场使生命的视野和感觉变得更为宽广的阅读的洗礼。在我看来,唯有“洗礼”这样的庄重字眼,才能传达出这类阅读带给接受者的心灵的充实和提升。在一个愈益以轻浮娱乐为飨的时代,我们的孩子或许从未如此迫切地需要这样的精神洗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