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面向生活本身的沉思

    肖严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17日   03 版)

        无论“女性主义”还是“女性解放”,这些标签与姿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性人格的真正独立和自由、真正不再成为男性话语的附庸。

        人格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这毫无疑问,但同时,人格独立还要经过另一条必由之路,那就是思想的独立。真正的思想独立必须基于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尊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智力层面的认识上。这也正是宋涵新作《只有时间不会撒谎》一书的优长所在:宋涵的思考不是以学术或思想方式展开的,她的思考很“生活化”,出自对生活本身的敏感,然后朝着一个带有“终极性”的方向进行追问。在她的散文中始终贯注着对“女性人格独立”的坚持,她从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细节盲点开始、最后挖掘出很深的东西,令人豁然开朗,是真正能将问题有效呈现出来的辩证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很洗练的杂文写法,无论在思辨能力还是文体驾驭上,宋涵都是非常成熟见功力的。

        由于同类的女性散文太多,最后总不免落入窠臼,不是变成悲观的牢骚和偏激,就是变成“女人应该怎样才是有智慧”的泛滥说教,但宋涵的文章却让人有如沐清风的清新感,让我们恢复了对这类散文的信心:她的文章很纯净,毫无练达世故,也无油滑机巧,而是充满了柔和的正念,以《老淑女》为例,这篇散文是作者对动漫电影《我在伊朗长大》的观影记,这部电影由伊朗女插画家玛嘉·莎塔碧的自传体漫画改编,主人公玛嘉的经历是女性在逆境和苦难中成长的缩影,但她没有“因此而变得黑暗和扭曲,她仍然能够识别生活的美好之处,并热爱生活”,“在某些阶段和时刻,个人的力量也许微小,不足以与之抗衡,但个人可以游离之外,不被恶棍影响,不让他们剥夺我们内心最可贵的诚实,也绝不让他们将自卑与粗鄙植入我们的心灵。”宋涵总结出这些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对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这是比“世故”和“机巧”更宝贵、更富有智慧、也能走得更远的东西。

        宋涵的通透和纯净还表现在,她不刻意遮蔽和美化自身的“阴暗”、不用“美好”的幻景来自欺和逃避。她有一种追问的执着,甚至会在追问中陷入深深的怀疑和困惑。但她拒绝给自己“圆满”的答案:“有一句话我终身难忘:‘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虚妄。’它提醒着我,怀疑主义者尽管看似犹豫不决,不那么坚定武断,也许正有他自己的高贵。”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宝贵的睿智,过早地封闭自己的“信仰世界”,有可能的确意味着精神上也会提前进入早衰。即使以暂时的痛苦和迷惘为代价,她也要求自己的内心是敞开的。另外,这也意味着她对“自身有限性”的触摸和认同,这是一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的必经阶段。

        宋涵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经意间散发出来的书卷气,她的知识谱系里至少有张爱玲、辛波斯卡、艾米丽·迪金森、简·奥斯丁,以及古斯塔夫·勒庞、菲利普·津巴多,甚至尼采的影子。她不是那种以播弄知识见长的掉书袋作者,但我们能看到这些杰出的人物在她人格深处形成的特殊光芒。经典的阅读对于人格养成十分重要,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经典阅读集合了太多的人类智慧,比单个个体“思而不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宋涵是一个年轻的作者,这意味着她仍在“过程”之中。她是一个有悲观主义气质的人,在她围绕个人私密情感思考的散文中,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以及在亲密关系当中担心失去自我的“淹没焦虑”。这种气质在女作家张爱玲那里体现得最为鲜明,因此张爱玲也成了很多有着同样感受的年轻人的拥趸。

        这是经过悲观主义洗礼和煅烧之后、对人生意义怀有的执着和肯定。我相信未来的宋涵也会超越她现在的思考,变得更强大、更理性,也更能参透生活本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