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里仁”篇中,有一章(第8章)记述了孔子和子夏对《诗经》中三句诗理解的讨论。全文如下: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对这一章的理解,历来有不同观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对“绘事后素”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还源于对“素以为绚”的不同理解。由于这一章生动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之间教学相长的场景,对于今天教和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启示作用,所以值得予以认真讨论。
先让我们看一看相关学者对这一章的解读。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绘事后素”解读为“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纹饰”。将“素以为绚”解读为“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彩之饰,如有素地而加彩色也”。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认为:“绘事后素”指“古人绘画,先布五彩,再以粉白线条加以勾勒。”并指出:“或说:绘事以粉素为先,后施五彩,今不从。”而将“素以为绚”解读为“美女有巧笑之倩,美目之盼,复加以素粉之饰,将益增面容之绚丽”。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认为,“绘事后素”指“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而将“素以为绚”解读为“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台湾学者傅佩荣在《解读论语》中将“素以为绚”解读为“白色的衣服就已经光彩耀目了”。看来,历代学者对“绘事后素”的理解无非是二种:一是出自《考工记》的“绘画之事后素功”;一是出自《礼记》中的《礼器》篇:“君子曰:甘受和,白受彩,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前者即钱穆先生的解读,后者即杨伯峻先生的解读。
我认为,上述解读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又觉得似乎不能令人信服。要准确解读“绘事后素”和“素以为绚”,必须先准确把握这一章的立意。钱穆先生在解读这一章时说:“此章是礼必有本之意。孔门论诗,必推明之于人事。文学本原在人生,故治文学者,必本于人生而求之,乃能发明文学之真蕴。此皆孔门论学要义。”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如果赞同这一点,那么“礼后乎”就是本章的关键词,其涵义是“礼应该是后起的了”,用孔子“绘事后素”的句式表达就是“礼事后仁”。之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是因为这一观点在之前的本篇第3章就有过明确的表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于是,“绘事后素”的解读就应该采用《礼器》篇的理解:“白受彩”,即只有首先选择一张干净洁白的纸张或帛绢,然后画上好画,才能成为精品。这个道理,正如一个人首先必须具备仁爱之心,然后学礼,才能成为君子。
正确地解读了“绘事后素”,就可以进一步正确地解读“素以为绚”。朱熹对“素以为绚”的解读是“此见素以为质,而绚以文之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五)我同意这种解读。我认为,还可以套用孔子“绘事后素”的句式,将“素以为绚”理解为“绚事后素”。所以此处的“素”不宜解读为“白色的衣服”,也不宜解读为“洁白的底子”和“素粉之饰”,而应理解为前两句诗中的“巧笑”和“美目”,即天生的素雅的气质。正是首先具有了这样的“素”,再加以后天的训练:“倩”和“盼”,才呈现了真正的绚烂。我想,子夏正是因为这样理解了孔子“绘事后素”的解答后,心有所悟,才提出了“礼后乎”的“举一反三”式的见解与孔子作进一步的讨论。而作为老师的孔子,果然喜出望外,对其给予了极大赞扬:“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朱熹对此的解读是:“所谓‘起予’,相长之义也”,“可谓能继其志矣。”我觉得,除了赞同“教学相长”的解读之外,似乎还表达了孔子对正确理解诗歌的观点:“诗事后情”:一首好的诗歌,首先必须有真实无邪的情感,再加以文采,才能成为精品。于是,这一章一共表达了4个精彩的见解:从孔子“绘事后素”的解答,既让子夏理解了“素以为绚”即“绚事后素”的道理,又感悟了“礼事后仁”的道理,同时还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和回应,进一步表述了“诗事后情”的道理。这样,就完美地演绎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我想,这对于今天的教学改革,正可以作为一个完美的案例。它不仅反映出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也反映出作为学生的子夏所具备的高超的学习品质。无怪乎子夏不仅在孔子生前名列“四门十哲”之一,而且后来孔子死后为“西河师”,魏文侯、吴起成为他的弟子,同时还为传承儒家思想,特别是《春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果继续套用孔子“绘事后素”的句式,可以表述为“教事后学”,即“真正好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学生首先能主动进行认真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有深度的问题,然后教师做出好的回答,才会达到出人意表的境界”。可惜可叹的是,这样的情景在今天中国的学校里太少太少了。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难道不应该从这一章的阅读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吗?
说到“绚事后素”,我想要特别推荐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生命的化妆》。文章借用一位真正高明的化妆师之口,讲出了化妆的真谛:“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分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我认为,林清玄的这篇散文,可以作为本章的一个很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