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由于媒体的强大攻势,“致敬国学——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举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效应。评奖名单出炉后,学术界褒贬不一,欢呼雀跃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鄙夷不屑者亦有之。之所以鄙夷不屑,也并不是毫无理由的。从笔者在凤凰网网站获得的这份获奖名单来看,当今学界的一些名家的优秀学术著作入围奖项,这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获奖名单确实做得比较粗糙,也是事实。比如,把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当成经部之学,把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李弘祺《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当成史部之学,把晁福林《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陈祖武《清代学术源流》当成子部之学,把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虞万里《榆枋斋学林》、《王国维全集》、蔡茂哲《殷墟甲骨缀合通编》、《中国古籍总目》、陈祖武《清代学术源流》当成集部之学,这些显然都是错误的。特别是同样是研究儒学的著作,居然颁给《中国儒学史》一书子部之学奖,而颁给《中国儒学之精神》经部之学奖,颇让人啼笑皆非。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个评奖活动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这样的学术机构的参与,肯定会让人觉得这个很不专业的评奖是一个很草根的非学术行为。
于是,这个颇具轰动效应的大奖,引来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主办者将“国学成果奖”分为经部之学奖、史部之学奖、子部之学奖、集部之学奖,这显然不符合当下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现状,今人的许多研究性著作无从归类。《中华读书报》2014年11月5日刊发了章启群同志的文章《新文化与“四部之学”——说“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之伪》就对这个问题进行批评,纠正主办方的一些错误认识,不过,指斥其为伪,则略显得有点过。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于2014年11月19日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真诚做事,无意作伪——兼答章启群先生》一文,对奖项评选的相关情况作出了说明,并对章启群同志的批评作出回应。
诚如朱汉民教授在文章中所说,“人文社会学科评奖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且不说“国学”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学”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准确地对其内涵加以界定,目前还无法解决;朱汉民教授说的这个“非常难”,不仅仅在于众口难调,更在于评奖标准自身是否可以作为标准。因之,这个奖恐怕很难做到令所有人都满意,比如,“国学传播奖之年度卓越传播大奖(图书类)”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修订本)》收入,恐怕不大能说服我。这个奖项将《儒藏(精华编)》列入,这套书每本定价500元人民币,就国人的购买力来说,这套书很多人都买不起,那么它在传播方面能起到多大作用呢?而正是因为难办,主办者敢于承担这项重任的魄力与勇气就格外令人佩服。
朱汉民教授在文末也承认,“事实上,文末在评奖结束后,也发现这次活动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并对学界提出殷切期望,“所以,我们盼望学界同仁能够提出意见和建议,尤其是盼望出于对国学的真诚敬意、对学者的真诚尊重的意见和建议”。的确如此,做事不能仅靠真诚,还更需要能力与智慧。朱汉民教授言辞恳切,嘤鸣求友之意溢于言表。笔者真切地感受到朱汉民教授的真诚,并因此而很受感动,于是也就不揣浅陋,真诚地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主办方垂察,并在今后的举办这个活动时考虑适当采纳拙见。
首先,关于评奖过程。拜读朱汉民教授的文章后,我确信这次评奖是公平、公正的。但是,这个活动的“顶层设计”还可以做一些优化,因为优秀的学术著作的评审,恐怕还不仅仅需要看似公平、公正的评审过程。笔者从网上得知,这次活动还听取了网友的意见,以后恐怕应该取消这一部分意见。网友这个群体比较复杂,虽然不乏一些颇有见地的专家,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中有灌水的成分,不能排除外行选内行的嫌疑。学术评奖是一项严肃的事情,其性质与“超级女声”之类的娱乐活动毕竟不同,更需要同行专家,甚至权威专家的意见。最好还可以附上推荐和评审专家的名字,将这个活动的公正性与公信力向学界展示。
其次,关于国学成果奖的分类。具有目录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时代,因学术现状的不同,书籍分类会因之而不尽相同。我们知道,《汉书·艺文志》将当时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六类,至晋人荀勖《中经新簿》始有图书的甲乙丙丁四部之分。再有,同样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隋书·经籍志》与《四库总目》在一些书目的具体归类上也不尽相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史子集四部本来只是一个图书分类法,它与学术息息相关,但却不是学术分类法,若用其以对今人的研究性著作进行分类,难免会有削足适履之感。“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分类上的错误,正缘于此。现代学术有现代学术的分类,愚以为,分类应该尽量切合当下实际,而并不能一味崇古。而恰当的分类,恐怕还需要集思广益,实在不得已,以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的形式也好过错误分类。
再次,国学成果奖内容上应该更丰富一些,涉及面更广一些。我们看到这份获奖名单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而且都是以汉语古典为研究对象的汉语学术著作,今后是否可以考虑多照顾到涉及传统文化的其他学科,比如科技史、中医学等学科参选?是否可以让少数民族语文的著作以及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汉语著作参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虽然存在一些可以说是硬伤的问题,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主办方的真诚、积极的态度,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勇气,希望这个活动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可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