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致成长记忆中的愧疚

    桫椤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10日   11 版)
    《只要想起那些后悔的事》,唐棣著,金城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39.80元

        作为一个故乡的逃离者,作者的回忆归拢到一个核心主旨,即对所谓“后悔的事”的愧疚。在文章中,唐棣站在自身之外看待过去的时间,进而萌生出深深的悔意,尽管那时的缺憾即便重来也不能避免,也无从祈求时间加以原谅。

        散文理论家王冰在论及当下散文的写作态势时说:“时间逝去,身体渐渐干瘪瘦弱,那么,我们的身体还能承载下我们的各种想法和欲望吗?于是有些散文家开始关注我们存在的最为关键也是作为基础的身体,开始了对生命和时间、身体与魂魄的思索……”唐棣的随笔集《只要想起那些后悔的事》就是对青春记忆做回顾式的反思,深刻反思成长的意义,先天带上了对身体和时间的思考。敢于将内心之悔写出来公之于众,大概与“藏之大千”相似,或等同于基督徒在教堂里的忏悔。在传统文化里,面子比心情重要,像这样敢于在文章中“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语)者,显得少而重要。

        收入书中的文章,作者自言“作为写作之余的调剂休息来写的”。话是这样说,却丝毫看不出轻松,格调和气氛如此的凝重,即便写家乡风物和个人阅读体验的文章。作者以这样的方式“休息”,的确与众不同。沉重的青春记忆是这些文章可以总结出的主题之一。区别于普通人的青春岁月,作者三岁失去父亲,一直单亲家庭成长,这使得他一遍遍回忆过去的沉重——父亲早逝,母亲艰辛,中途退学的校园生活,这些事件写到文章里都不能轻松地言说。也正因为这些,作者对死亡的记忆才刻骨铭心,青春与死亡发生了反常而残酷的联系,《父亲在天上》写父亲的死,《记祖辈》写太姥爷、姨姥的死,《狗纪念》写动物之死。经年之后,作者发现在时间面前,死亡并不重要,他在《石榴河考》中为那些淹死的伙伴惋惜,如此沧桑:“在这个水面猝然暴涨、变阔的河段旁,常有我小时候那些淹死的伙伴的身影闪烁,然而并没有恐惧,谁还记得乱草之中那些小而简易的坟头?一次次从河边走过,我都挺不是滋味。那些没有墓碑的童年更是一件小事。”在青春记忆中已对死亡如此习以为常,不免令人心痛。

        马州、石榴河是作者青少年成长的地理区域,也是作者乡愁的寄予之所。而在文学中,这些地理名词之于唐棣又如同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马孔多之于马尔克斯,它们为作者提供着关于想象和出发、回归的原点。唐棣在书中从这样一些方面为故乡立传:地理风物、乡村民俗和故乡人文,但作者不强调所言之物的学理性,而在时时观照它们与自我成长的关系,通过它们使自我与故乡发生联系。他写一种叫做“红顶儿”的蘑菇,开篇是“我是说,我有一个蘑菇味的童年”。当写到圈圈树时,他说“站在河边,以圈圈树为背景,想跟自己说话,总记不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蚱蜢、茑萝、羊角这些风物就是故乡的身体,而乡村集市、狸木、转饼等一些传统习俗或民间文化则是为作者提供无意识的精神构成。这些元素甚至左右着作者小说里的场景,使之不自觉地在文学上踏上回乡的路。

        作为一个故乡的逃离者,作者的回忆归拢到一个核心主旨,即对所谓“后悔的事”的愧疚。在文章中,唐棣站在自身之外看待过去的时间,进而萌生出深深的悔意,尽管那时的缺憾即便重来也不能避免,也无从祈求时间加以原谅。作者曾用退学的行为表达了对母亲和故乡原有秩序的逃离,虽然宽厚仁慈的母亲尊重了他的选择,但这种行为无疑加重了母亲在生活上的艰辛和内心里的担忧,因为人生毕竟是一场不确定的未来。

        所以,作者在用作书名的那篇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终生的悔:“父亲离开那年,她才二十九岁。这让我愧疚不已,总觉得她为我浪费了青春。”母亲为养活儿子,去建筑工地搅拌混凝土,到保温砖厂出窑,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伟大的母性传递到有思想的孩子心中,勾起的是孩子对母亲心酸的愧疚。大而化之,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事实上是对整个故乡的愧疚,在作者的成长中,其实故乡与母亲可以划上等号。作者这样写时过境迁之后对那时生活的错过:“好多悔恨是由于当年贪图乐趣抠‘知了猴’,断了不少美好的声音。”此种“悔恨”其实不再是具体所指,而是对童年和青春的再认识。

        除了忆及故乡,唐棣也意识到阅读对成长的影响。相对于城市生活,知识和阅读对于乡村是隐秘的,但作者恰是在这种隐秘之中看到了光亮。所以他在《乡村集市记忆札记》及《续》中写乡村集市上的卖书人,在《不读书了》中写农民对阅读的反应,风趣又深刻地写出彼此生活方式的惯性。

        回想作者走上文学的道路,来自母亲的“善意的谎言”至关重要。作者说:“不是谁都能在你低落的时候,为你扯几句谎的。母亲的谎言曾挽救我一直走了下来。”读到此处,就知道那些略带苍凉的青春记忆多么珍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