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风景——读《休闲古文鉴赏辞典》

    厚艳芬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10日   19 版)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读陈文新、鲁小俊二位先生编著的《休闲古文鉴赏辞典》,脑海中便时时浮现着卞之琳的这两句诗。

        作者陈文新先生在《后记》中坦言:尽管在其职业生涯中,此书无足轻重;但在他所写的或厚或薄的十几种书中,这本《辞典》却是他“格外偏爱的一种”。

        其实,不仅作者自己偏爱,我想,凡是读过此书的恐怕十之八九都会偏爱——“品读”中那活力四射的思想火花,睿智机敏的灵感妙悟,出人意料的精巧构思,亦谐亦雅的生动表达——这些都是“偏爱”不容置疑的理由。谓予不信,那我们就先做回读者,且到那花团锦簇的鉴赏文字的海洋中遨游一番,撷取几朵色彩缤纷、姿态各异的小浪花——南宋周去非《槟榔》一文说广州等地嗜嚼槟榔,虽有碍形象,对身体也无益处,然当地不分男女老幼,宁可不吃饭,槟榔却是不能不嚼的。作者在“品读”中写道:“这就是风尚的力量,时髦的力量,习俗的力量。当人们崇尚化纤品时,棉织品遭人冷眼;当人们崇尚棉制品时,化纤品则备受歧视。同样的东西,两样的待遇,衡量的尺度是它是否行时。一个被风尚摆布的社会,我们很难对它加以赞许。”这样鞭辟入里的议论,是不是振聋发聩,即在当下依然不乏现实意义。

        再看《六篷船》:“六篷船,形制昂首巨腹而缩尾……前后五舱……几榻、衾枕、奁具、熏笼,红闺雅器,无不精备。卷幔初入,觉锦绣夺目,芬芳袭衣,不类人寰。”这是常见的,对那些嗜好富丽堂皇的商贾极具吸引力,还有一种则“屏除罗绮”,“悬名人字画,……居然有名士风味”,这是专为那些“诗人雅士”设计的。

        行文至此,作者忽然想起现在的某些官员和大款。他们不读书,却有着令人羡慕的藏书:二十四史、汉译名著……作者在感叹之余不免有几分得意:咱们读书人,穷固然穷,却不必模仿官员和商人的做派,倒是他们要模仿咱们。世道如此,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书生故作旷达语,然而却掩饰不住旷达背后的悲凉。

        说到旷达,不能不提苏轼。苏轼的一生,希望和失望,亢奋和凄冷,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长时间地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同是‘人生如寄’,前人作品中大多给人以悲哀难解的感受,而在苏轼笔下,却跟超越离合、忧喜、祸福、凶吉乃至出处等相联系,并又体现了主体自主的选择意识,表现出触处生春、左右逢源的精神境界。”(王水照《苏轼论稿》)其《记游松风亭》便展示了这位先哲随缘自适、大智若愚的人生气象。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随缘本是原始佛教所规定之心性修养的一个方面,而中国的禅宗则将随缘自适发展为一种人生哲学,“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放弃所有关于成败得失的算度,纯任自然,无拘无滞,这才是真正行云流水的人生。

        苏轼深受禅宗思想熏陶,他一贯珍视自身的生命存在,努力超越种种窘迫和限制,以获取生活的无穷乐趣和最大的精神自由。中国文人的内心大多有属于自由的精神绿洲,千百年来,苏轼的魅力倾倒过无数读书人,人们不仅欣羡他刚直不屈的风节,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风度。

        晋鲁褒曾写过一篇《钱神论》,讽刺世人“亲之如兄”,“谓为神物”,作者于“品读”中引来晚唐张固《幽闲鼓吹》中《张延赏》一则,进一步印证“钱神”二字。张延赏知有一大冤狱,“扼腕”发誓要平反。面对三万贯、五万贯的贿赂,他毫不动心,置之不理,但最终还是在十万贯前败退下来。许多人认为这很好地表现了张的贪婪——小钱不贪贪大钱,作者则深刻地洞悉出“张不是出于对巨额贿赂的热衷,而是确确实实怕祸患降临”。真的,一个胆敢以十万贯行贿的人,天下没有他收买不了的权力,“吾恐及祸”,张延赏是真的怕了。这就是钱的作用:钱可使鬼,钱可通神;有钱,则“无不可回之事”。作者借“品读”再一次向世人敲响了警钟,警醒着我们,尤其是那些手中握有权力的官员:钱真的能通神吗?!——这才叫以古鉴今,这才是古为今用。“鉴赏”写到这种高度,完全突破了常见赏析多是隔靴搔痒地点几句所谓艺术特色的陈词滥调,真是不简单!

        作者衷心希望他们的《辞典》能够消除时空的阻隔,在古、今人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今天的读者在和古人交朋友时不感到困难。

        从古到今,人类文明已经走过了数千年,虽说是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但感情却是相通的,始终如一的;并且,古人质朴淳厚,论感情更胜过今人,其文发自心田,情真意切,动人肺腑,许多反比今人的更有价值,足以流传千古。作者谦虚地说:“我们不谈技巧,不是看不起技巧,而是因为技巧如同技术,不长的时间便会过时;感情如同陈酒,时间越长,便越醇厚。”其实,这本洋洋五十万字的《鉴赏辞典》不但谈了技巧,而且谈得非常好,不拘泥,不古板,缘情析理,笔走游龙,议论生风。“我们‘赏析’古人的文章,也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人‘赏析’。”依我看,他们的初衷达到了。古人千锤百炼的文章就是一道道异彩纷呈的风景,鉴赏者无疑是品味风景的人,而我们——广大读者,则是既看古人被鉴赏的文章,也看今人赏析之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专家评:“这是一本足以传世的古文佳选。”是耶非耶?读者您自己判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