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被文学尘埃埋藏的明珠

    海岩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10日   19 版)

        我从没有给诗集写过序。然而读了这本《珠峰与大海》,却着实让我有一种想说几句真心话的欲望和冲动!

        2012年6月诗作《中国根》被“神九”载进太空,于炼成为作品进入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诗人。当时新华社等媒体称“自屈原、李白、苏轼……众多诗人无不渴望诗飘天外,情洒环宇,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对于这条新闻我当时并不以为然,同大多读者一样疑惑,作为中国城建集团董事长,以及身兼的一连串社会职务,诸如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会长……,与文学全无关联,怎么能与诗沾上边?

        可是,一本本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诗集,诸如《回望中滚落的清纯》(海天出版社)、《圣洁的玫瑰花》(中国文联出版社)、《三套车》(海天出版社)、《中国根》(中国广播出版社)、《于炼诗选》(新华出版社)……却实实在在出自于炼笔下!

        尽管如此,读者仍有理由再次疑问:企业家写诗,是不是附庸风雅?虽然诗作高产,是不是有数量而无质量?

        然而当我读了于炼的诗,不但的的确确为之感动,而且也彻彻底底理解了贺敬之、刘亚洲、谢冕、吴思敬、梁小斌、杨匡汉、林莽、杨志学、朱先树、杨克等众多当代重量级文学大家为什么对于炼的诗能够如此高度地赞誉和好评!(详见刘亚洲主编的《名家评于炼的诗》时代文艺出版社);也理解了他的一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奖项,又被播音艺术家虹云、陈铎、瞿炫和等广泛传诵的理由……名家们认为于炼的诗使他们“心灵在震颤中沐浴着美好……让自己又能重回久违了的那早年阅读的快感!”

        以往给于炼的诗集写序的不乏有我尊敬的领导和师长。据我所知,能感动中国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先生并令其亲自写序的文学作品实属不多,甚至堪称罕见。家正主席在《于炼诗选》序言中写道:“读于炼的诗,如同欣赏一台抒情音乐会,我们体味着抒情的美丽,有主旋律的壮阔,也有小夜曲的柔美……他在诗意绵绵的氛围中寻找着心灵的驿站,他的诗笼罩着轻纱般透明、歌曲般婉转的抒情格调……于炼在诡秘的商海中拼搏而诗心不泯,一边做事,一边悠然地哼着自己钟情的诗歌,这真是中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对照于炼的诗,我认为家正主席的话绝无夸张和恭维,是客观评价的真实流露。

        于炼写诗却对诗有着另类的理解。他认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诗人,所有用笔写出用口说出的语言基本上已不是诗了。真正的诗是想说说不出,想写而又无法写的那种“感悟”,如同他禅修时偶尔依稀贴近的那种碎片般的空感。同时他又认为生活中人人都是诗人,每个人曾在临近节日,真诚地给父母、爱人及亲朋所写的书信、短信、微信……其实都是一首首好诗!所谓的诗人只不过比普通人的文字技巧略高一点点罢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个特别的举止;一次灿烂的微笑,一个奔跑跳跃;一行伤心泪流……都是一首首绝妙的诗。于炼从不承认只有文字堆砌的产物才叫诗。

        这或许才是对诗的唯一救赎之道,对文化和文学的救赎之道!于炼不但是造路人,而且更是坚定的行走者。他低着头,脚踏实地,步履匆匆,世界的热闹仿佛与他无关,甚至与文学圈内也少有交流,他是创作世界里孤独的旅者,自诩一杯烈酒在手,思想天空狂游……在政商领域于炼的事业已有一定高度,然而面对创作面对生命,于炼却把自己置于世界的最底端,他选择了与他做人相一致的角度,以仰视而不是腑视的态度对待世界。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在大海最深处/我仰望星空/必须处于世界的底层/以这种姿态/与万物沟通/面对自然/我只能微小/再微小/直至接近消溶/必须以这样的位置/与生命交流……”我认为在这个争王夺冠的时代,于炼能在内心深处的天地,自我俯卧这样的位置,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强大的原能力量!

        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却一直埋藏在中国文学厚厚的尘埃之下,如一颗蒙污的闪烁的明珠不被世人察觉,这不能不是当代文化的悲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