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所在的某理工科高校,一贯低调的图书馆频频爆出活动新闻:以班级为单位对大一新生进行入馆培训,要想借书还得先通过考核;开展全民阅读、主题阅读、中国吉祥文化图片展、“唤醒沉睡的借书卡”、“浮生半日,闲来读书”等活动;还有“星期三青年学者论坛”、“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星期五影视欣赏”等品牌常规化活动等等。海报栏里满满都是图书馆的活动宣传海报,图书馆大厅里摆满了推荐阅读图书的二维码展板,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刷到爆屏……广大师生既欣喜又纳闷,图书馆何时变身如此“高调”?
高校,向来是读书的好地方;工作学习于其中的人,往往被称为“读书人”,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将影响终身。由于高考和应试的巨大压力,中小学阶段很少有读书的自由度,进入大学后,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然而,随着网络和社会多元的冲击,大学中的“读书人”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多了。新闻报道显示,“南京大学生宁看十集韩剧不读一页书”,“在学校办的借书证,不少同学一整年也不会用一次,教职工的使用率更低”。试想而知,在校师生都不读书,社会人又读书作甚?高校的阅读率上不去,全民阅读率又怎能提高?“书香校园”尚且不及又何谈“书香社会”呢?高校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的过程中应大有可为才是。
高校图书馆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书非借不能读也”,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身处校园的优势,通过“高调”地开展一系列和阅读相关的活动,将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营造阅读氛围,指导学生有序、有益阅读,开展沙龙、研讨等活动“以书会友”,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助力高校通识教育,对学生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全人”培养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领跑大数据时代阅读。在全媒体、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图书不仅仅是整齐码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纸质图书,电子书和资料的阅读以其方便、快捷的特征正在逐渐征服部分读者,特别是年轻在校青年学生读者。笔者所在的高校图书馆充分顺应信息化潮流,和“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联手,随时随地免费下载海量图书、报刊资料、视频公开课甚至剧场演出,方便师生阅读;开办讲座讲解数字库资源的使用,指导师生开展学术研究;开通微博微信平台,师生沟通畅谈无限。
高校图书馆成为地区的文化名片。在国外一些阅读率高的国家和地区,每1.5万人就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在美国,图书馆比麦当劳还要多;广州正在试行的“每条街镇都设独立公共图书馆”,建成后每7.7万人将有一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一些重点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还名列省市前茅,但“藏在深阁人不知”,即便住在周围的居民也无法一睹其芳容。可因考虑到师生的教学研究需要暂不提供外借服务,但可尝试对外提供阅览和开展教育讲座活动等,大学师生还可以参与阅读志愿服务,带动社区老少共同阅读,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利用最大化,立足校园辐射社会,繁荣文化,成为社区乃至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江苏省南京市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