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先生和我都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工作,这就使我有机会成为的他的不少文稿的最早读者。不过,当我翻阅收录这些文章的文集《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探索与对话》时,最初的感觉则发生了很大变化。该文集厚达571页,共分“生态文明编”、“美学理论编”、“人生美学编”、“学术对话编”、“美学序言编”等五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各类文章94篇。重读的感觉之所以发生明显变化,是因为著作集中体现了曾先生近2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学术核心与研究态度,这可以概括为书名中的两个关键词:生态文明时代,美学探索与对话。
对于我国学术界而言,生态文明目前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常用词。但是,生态文明时代意味着一种什么意义的时代变革,特别是,这种变革对于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意义何在,并不是每个学者都进行过深入思考。为此,曾繁仁先生在“自序”中特别指出,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应该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这种时代的变迁不仅包括经济、社会,也包括文化态度,理所当然地还包括哲学、美学与文艺学等人文学科。面对这种重大变迁,学术研究必须转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看法,有助于打消学术界对于生态美学合法性的怀疑。
生态美学是我国学者倾力构建的一个新兴学科或研究方向,当它处于初创期的时候,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幼稚或粗糙之处,学术界质疑其合法性是理所应当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的大力倡导,某种程度上为生态美学的合法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内在逻辑并不复杂:文明是一个整体概念,一般包括器物、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美学属于精神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必然包括生态的美学。从相反的思路来说就是,美学如果要想使自己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就必须调整自己以往的研究范式而走向生态美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所谓的生态美学就是作为生态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美学。确立了这样的总体思路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范畴了。因此,本书的书名意义重大,一方面升华了自己的生态美学研究,另外一方面为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么,当代生态美学观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质疑生态美学的学者往往从学科分界出发,认为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与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二者并没有内在联系,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而构建生态美学肯定是行不通的。作者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论述,集中体现在本书所收录的一篇序言。2005年8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办了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中外代表共有170多名。这就是说,早在2005年,山东大学就提出要将美学与文学置于“生态文明”的视野中进行研究。这个基本事实非常重要,它表明曾先生和我们中心同仁从事生态美学研究绝不是什么“追风”或“赶时髦”。会后出版的论文集是《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为论文集撰写了长达5页的序言。序言指出,“当代生态美学观与文学观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统一”,“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一种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有机统一”。序言还特别提出,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词是“走向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的诗意的栖居”。本书的生态美学不同于西方学者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出来的生态美学,也就是我所说的“生态的环境美学”,而是叫做“生态存在论美学”,突出的是“人的存在的生态本性”——人来自自然的生态本源性,人与自然须臾难离的生态环链性,人应该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自觉性。这是从当代深层生态学角度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改造和深化,以之为基础的美学有希望实现“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有机统一”。过去十余年来我也重点研究生态美学,这一点是我从作者那里得到的最大理论启发。
非常巧合的是,在我构思这篇短文的过程中,读到了发表于2010年的一篇文章《生态美学——一个时髦的伪命题》。该文其实是同一位作者发表于2008年的同一篇文章的修订版,只不过当时的题目叫做《虚妄的生态美学》——两个题目相比较,2010年版似乎温和了一些。也还是在2008年,另外一位学者发表了《虚假的美学——质疑生态美学》一文。其实,在平常的交流中,曾先生和我多次谈到学术界对于生态美学的质疑和批判。这些批评或直接,或间接;或尖锐,或温和。但是,把生态美学直接斥责为“虚妄的”、“虚假的”、“时髦的伪命题”,我阅读的时候的确感觉有些刺眼。曾先生平时跟我聊天的时候经常说,生态美学不怕批判,甚至欢迎各种批判;如果生态美学把批判者所质疑的问题都回答了、都解决了,那么它也就成熟了。生态美学目前也是我的研究兴趣之一,我经常对自己的研究生说,相比于对生态美学的赞扬,我更欢迎对于生态美学的批判——只有经得起富有学理深度的批判,生态美学才会有真正的学术价值。
所以,在这篇短文的结尾处,作为生态美学研究者之一的我想表个态:生态美学真诚地欢迎富有学理深度的批判;而要做到富有学理深度,批判者首先应该认真研读生态美学的现有成果,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然后进行理性地分析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理应受到批评者的重视与欢迎。
《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探索与对话》,曾繁仁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