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被称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可能有杀手级的应用出现,激活大量用户。如果条件适当,其应用研发将堪比移动应用开发大潮。
可穿戴设备在健康医疗方面的应用,完全可以联入医院的HIS系统,甚至发展出一个大众应用的健康管理平台。
可穿戴设备指的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它们将注定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然而就在一年前,可穿戴设备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近一年来,随着谷歌智能眼镜和苹果智能手表的面世,可穿戴设备已经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而近期小米发布的智能手环,更是一步将价格拉到了只有区区79元。甚至已经可以说,可穿戴设备已处在爆发的前夜了。
但另一方面,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处在功能单一、用户需求弱、难以形成规模的困境,与此同时,对图书市场而言,硬件类图书多年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那么,计算机图书能否在可穿戴设备的浪潮中淘得一桶金呢?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困境
从国内面市的可穿戴设备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腕表、手环和戒指等小饰品,功能多集中于定位、通讯提醒、ID认证、健康管理和睡眠监测等。虽然种类众多,但功能单一,用户需求弱,难以形成规模是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最大的困境之一。多位行业内人士表达了共识:虽然市场上可穿戴设备样式繁多,但缺乏一个杀手级的应用或功能来大规模激活用户需求。
实际上,从硬件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硬件与软件一直保持着一种容器与水的关系。硬件如容器,软件就像水。PC时代,硬件这个“容器”冲在了前边,当“容器”的容量远大于“水”的内容时,硬件的发展往往就受到牵制。这个问题进入到移动时代以后,依然存在着。
但是,从目前可穿戴设备的整体产业链来看,目前的困境并非没有破解办法。虽然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滞,却有大量的传统硬件公司加入可穿戴设备大军。其目的在于抢占下一个流量入口,而可穿戴设备也被称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此外,大量互联网公司的加入让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探索不仅仅停留在硬件上。后端打造平台,通过其他方式将流量变现,这更符合互联网思维。
这样,一方面可能在随后有杀手级的应用出现,激活大量用户。另一方面,还可能通过商业模式的改变,让可穿戴设备在前端应用上多样化,众多相关厂商通过后端赢利。由此看来,可穿戴设备市场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爆发,而其前兆,一定是与可穿戴设备相关的开发进入高潮。
其实,从可穿戴设备的整条产业链分析,市场爆发已经具备了条件。从芯片层级分析,博通等芯片生产厂商,已经针对可穿戴设备运行中的数据安全、设备充电等问题给出了完备的解决方案。就算在软件层面,开发平台供应商也不甘落后。谷歌An⁃droid主管桑达·皮恰在近期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谷歌将马上推出可穿戴设备Android软件开发工具包(SDK)。
由此可见,计算机图书完全可能在可穿戴设备的高潮中挖出自己的第一桶金。而现在需要讨论的,已不是有没有这一桶金,而是如何挖到这一桶金了。
掘金可穿戴设备
事实上,研究过可穿戴设备之后,我们就不难找出计算机图书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掘金点。
首先,可穿戴设备屏幕较小,因为其应用表现形式,采用传统的图文将受到非常大的限制。相反,可穿戴设备把人机交互体验强化了。人机交互的最早形式是键盘,接下来是鼠标按图标。而可穿戴设备介入之后,眼睛、耳朵、语音、手势、触觉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人机交互的形式。因此,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开发,极可能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从而催生出完全不同的平台和开发语言。从国产的情况分析,可穿戴设备研发和生产领域遍布创业型公司,这使得可穿戴设备应用研发极可能催生出一批个体开发者。如果条件适当,可穿戴设备应用的研发将堪比移动应用开发大潮。
其次,可穿戴设备给用户的印象就是炫,但类似于iPad这样极“炫”的产品,之所以后期发展乏力,关键在于它没有打开企业级应用市场。而可穿戴设备目前也面临此类问题。但细想一下,可穿戴设备在健康医疗方面的应用,完全可以联入医院的HIS系统,甚至发展出一个大众应用的健康管理平台。这样,可穿戴设备开发类图书也将和行业应用紧紧联系在一起。
最后,可穿戴设备将需要更多的创意。像可穿戴设备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应用,就完全可以和车联网搭上关系。这样,它将不仅仅是技术类图书。将创意与技术联系在一起,也许会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批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