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斯人虽逝 哲思长辉

    ——写在首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颁奖之际

    马庆洲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0月08日   07 版)
    董治安先生与钱曾怡先生2008年12月摄于新加坡

        2014年9月3日,凉意初显的中秋时节,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那座具有标志性的知新楼里,首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行文方便起见,下文省称“董奖”)颁奖仪式在一种庄严的气氛中举行。董先生的生前同事、相知及后学等,又一次聚首,追忆、缅怀其为人为学,品味此奖的意义。

     

        翌日,各大媒体、网站对此加以报道,认为此奖的设立,对于推动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促进青年学者成长必将发挥积极作用。斯言甚是!然而,作为董先生的弟子,作为一个游走在学界边缘的旁观者,以我还算客观的观察,我以为这样一个奖项,其背后的故事,更能启人深思;它折射出的人性之美,更令人动容;它所昭示的士人风范,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董奖”最主要的推动者是董治安先生夫人钱曾怡教授,奖项的设立首先体现的是钱先生对夫君的纪念,是他们相濡以沫、心心相印的见证。董、钱二先生1952年一同进入当时尚在青岛的山东大学读书,1956年毕业后双双留校,1958年结为夫妻,携手走过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在学术上,董先生专攻古典文学和文献整理,钱先生则主要从事汉语言学、尤其是方言方面的研究,最终,他们都成为专业里的知名学者,是学界中为数不多的博导夫妇。董、钱二先生术业虽有不同,但二人之间琴瑟和鸣,恩爱有加,真正践行了他们结婚时萧涤非先生的祝愿:“同志复同心,同行遂同学。赠君连理枝,兼之将颈鹤。”

     

        2012年5月27日,董先生因心力衰竭遽然辞世,钱先生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之中,在《我的思念》一文中,她写道:“亲朋好友劝我离开一段时间,到他们家里生活一些日子,可我难舍和他共同建立起来的这个家;有人表示要帮我撤去他的床,改变一下屋子里的格局,可是往日朝朝暮暮,两人世界的点点滴滴都已铭刻在心,任何方式也无法稍稍抹去哪怕一丁点点。面对卧室的空床,书房的虚座,那个人呢?……自古人生伤离别,而永别,是回天无术,重见无期,是无奈,无望,无助。真盼人死有灵,魂魄来归。”(见《儒风道骨君子气象—董治安先生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13年9月版)董先生去世后,钱先生刻意保持家中旧有的格局,让人觉得董先生不过是出门去了。然而,那个笑吟吟的人却没有再出现在书房里,代之的不过是一帧大幅照片。两年多过去了,钱先生其实还没有从“心丧”之中真正摆脱出来,每次见面,总还是听到她自责“没有照顾好他……”

     

        就在董先生过世后不久,钱先生就在考虑如何以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表达对董先生的纪念。几番思量,钱先生决定,将董先生遗留的部分存款捐出,设立一个奖项,授予对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及相关研究有贡献的青年学人,旨在像董先生生前所做的那样,推动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鼓励青年人才成长。后经山东大学陈炎副校长提议,它成为山大的一个奖项。2013年9月16日,“《董治安先生纪念文集》首发座谈会”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正式对外公布。

     

        钱先生是真正读透了董先生的人,“董奖”的名称及其宗旨,十分吻合董先生的为人为学之风范。除了在夫妇一伦上表现堪称完美以外,董先生在师生一伦上,也属典范。对师辈,他尊敬有加,努力弘扬其学术;对后学,他不论亲疏,极尽提携奖掖之事。

     

        董治安先生1956年留校后,经冯沅君先生推荐即被选为高亨先生的学术助手,在之后近三十年的风雨岁月中,他与高先生情同父子,视弘扬高亨先生学术为自己学术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高先生去世后,董治安先生用人生中十年的黄金时间,将高亨留下的一片片零碎的字条,汇集整理成为184余万字的《古字通假会典》;在古稀之年,又为编辑出版《高亨著作集林》(十卷)及《高亨子学研究未刊稿》,殚精竭虑。在学术旨趣上,董治安先生也深得高亨先生的真传,他的研究以先秦两汉为主,注重在文献基础上阐述经典文本的意义,大有乾嘉朴学遗风,代表作也名之为《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仅就“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这一朴实无华的名字而言,它与董先生低调质朴、不事张扬的风格就若合符契。

     

        董治安先生一生执教于山东大学,曾担任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受其教诲者不在千人之下,他关爱学生的故事,在《董治安先生纪念文集》中触目皆是。犹记2013年9月15日至16日,在董先生去世后百多天的“追思会”上,无论是年近古稀的白头弟子,还是稚气未脱的再传后学,无不真诚而动情地追思与先生交往中最为深刻的记忆,不少人是泣不成声,难以卒言。座中男女老幼,也随讲述者的追忆而情绪起伏,一任涕泗滂沱,年轻的研究生们忙着分送纸巾,让座中诸人擦拭眼泪。我不知道那天到底用了多少纸巾,但我很清楚,这是我参加过的同类集会中最为特别的一次,一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严佐之先生当场即席所云:“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会。”作为后学,我一直在想,像董先生这样一生低调做人,不争不抢,终生耕耘在三尺讲台的教书先生,之所以能赢得如此巨大的尊重,得到众多后学发自内心的挚爱,不就是因为他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士大夫的骨气和情怀吗?

     

        “董奖”的资金全部来自董治安先生及钱先生的积蓄,是他们的工薪及微薄的稿酬所得。学术研究本就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何况还是传统的学问,董、钱二先生虽是专业里的知名学者,但他们没上过“百家讲坛”,他们没有云游四方去做“兼职”,他们是耐得住清贫的学者,他们没有、更无意去追逐那些如浮云的名与利。谈到捐资设立奖项,钱先生就是一句淡淡的话:“钱对我没有什么用处!”钱先生的话看似轻巧,但明白人都知道,这可是两个靠退休金过日子的老人。正因如此,这个并不丰厚的奖项,在当下并不稀见的各色奖中,更显其分量与价值。北京大学安平秋教授在颁奖仪式上感慨道:“学者用自己一生积蓄来设立学术研究奖的人并不多,董治安先生和钱曾怡先生都是靠工薪来维持生活,他们晚年拿出积蓄设立这个奖项是非常可贵的。”“用正直、真诚、不争这六个字概况董先生为人处世最合适。”安先生与董先生长期在高校古委会中共事,他们之间“亦师亦友,情同兄弟”,他对董先生的评价可谓高山流水。董、钱二位先生不只是“不争”,“董奖”的设立更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奉献精神,这是一代学人对后学的最后一点贡献,代表的是对他毕生所从事的先秦两汉文献与文学研究的期许。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无穷,生命有限,任何人都不过是时间里的过客,作为一介学人,如何塑造自己的人生角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董治安先生以其“儒风道骨”提供了一个可全方位解读的范例。“董奖”无音,但落地有声,在此一方面,其意义或许更为深远。正如陈炎教授在当日颁奖典礼上所云:“我从董先生和钱曾怡老师身上得到的启示就是,学人不应只有学问,更要有学术信仰,要挺起学人的脊梁。”“我们应该传承董先生不张扬、不浮躁的治学精神,做扎扎实实真学问。”

     

        “读书最要识家法,行事不可同俗人”,这是梁任公书赠高亨先生语,1998年12月董先生曾抄录以自勉。这页纸是董先生去世后,钱先生在其笔记本中找到的,抄录之时董先生已过花甲之年。由此,我们可以断言,董先生始终是在以传统士大夫的标准砥砺自己,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否则,我们又怎么能解释在董先生那不伟岸的身躯中所蕴藏的“儒风道骨”呢?

     

        是的,士不可不弘毅,学人当有风有骨有情怀。

     

        附录:

     

        董治安先生简介

     

        董治安(1934.9—2012.5),江苏徐州人,著名古代文史研究专家、古典文献学家。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此后一直在山东大学从事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和文献的教学研究工作,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出版《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等著作10余种,主编《两汉全书》等大型古籍整理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首届获奖者名单

     

        “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设特等奖1项(1万元),一等奖2项(8000元),二等奖2项(每项6000元),每两年评选一次。首届获奖者五人:特等奖一人:陈斯鹏(中山大学),获奖作品为《新见金文字编》。一等奖二人:单育辰(吉林大学),获奖作品为《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韩巍(北京大学),获奖作品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老子>》。二等奖二人:王小婷(山东大学),获奖作品为《孟子正义》;陈锦春(曲阜师范大学),获奖作品为《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