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西方文明的观念

    马克·凯什岚斯基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0月08日   13 版)

        “西方”是一种观念,它不是可以看得见的空间。航天员观察蓝白相间的地球表面时,能辨认出非洲为大西洋、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环绕。澳洲、美洲甚至南极洲都是由更深的水环绕的不同的蓝绿色土地。但没有哪块大陆像亚洲与欧洲那样隔离,东方由此隔离西方。从100英里的高空眺望,“西方”本身是看不见的。尽管宇航员能在高空中看见欧亚大陆逶迤在北半球,乌拉尔山脉(UralMountains)——理论上东西方的分界线——显得模糊不清。显然,它不如高耸的喜马拉雅山(Himalayas)、阿尔卑斯山(Alps)甚至高加索山(Caucasus)那样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地质学家,人们认为乌拉尔山应该只是欧洲与亚洲间的人为边界。

     

        这种认知由来已久。最初,欧洲只是称呼中希腊的一个名词。逐渐地,希腊人将它延伸为包括整个希腊本土,之后是希腊大陆,再扩至北方地区。后来,罗马探险家与士兵将北部与西部地区囊括进现代欧洲的范围。亚洲同样与时俱变。最初,亚洲只是今天沿爱琴海(AegeanSea)到土耳其内陆的一小块地区。随着希腊探险家活动范围向东部、北部与南部的扩大,他们所理解的亚洲扩大为北至顿河南至红海的所有东部地区。

     

        如同“西方”本身一样,西方文明也是观念上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宇航员能够看见中国的长城。西方没有留下类似的宏大的物质遗产,以致能够从太空中分辨出其细部。西方的成就也不是永远偏安世界一隅。我们所说的西方文明并非局限于特定的空间。自从文明即城市(civitas,orcity)的文化和社会传统特征出现以来,它的地点已经变换。“西方式的”城市最先出现在“西方”之外——底格里斯河(Tigris)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流域即今伊拉克与伊朗,我们现在称作中东的地区。这些地区从未中断城市传统,但北非、希腊与意大利的城市最后继承与发扬了这些遗产。

     

        直到公元16世纪,西方结束了融入欧亚大陆的历史,欧亚大陆曾经是近东、地中海与北欧不同文化与知识传统的熔炉,西欧熔炼成了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合金。之后,通过建立海外殖民地及引发的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南非的“移民社会”,“西方”得以不断外延。

     

        西方征服自然的技术,西方经济类型与政治组织,西方艺术与音乐的风格在世界文明中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不论好坏。日本在资本主义商业与技术的西方传统中拥有重要能量;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原则——也是一种欧洲的政治传统。非洲、亚洲和美洲数以百万计的人民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者都源自西方文明摇篮的犹太教。

     

        当今很多紧迫的问题也是西方传统的部分遗产。欧洲殖民主义的残余导致了世界上许多敌对状态。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使很多人似乎陷入无望的贫穷怪圈,因为贫穷国家的财富被用于支付从欧美国家贷款的利息。对西方文明的憎恨是重要的意识形态上的信条,这诱发了2001年9月11日针对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象征的恐怖袭击,并且刺激了世界各地反西方的恐怖主义活动。西方自身也面临着危机。前殖民地区的贫困人口蜂拥进入欧洲与北美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却经常遭遇贫穷、敌视和种族歧视。最终,西方文明的先进性甚至危及我们自身的生存。科技污染了世界的空气、水源和土壤,核武器具有毁灭所有文明的危险。当然,同样是这些进步使我们可以延长预期寿命、驾驭自然力量及战胜疾病。正是科技使我们能够从外层空间观察我们的世界。

     

        我们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模样的?我们将在本书中努力回答这个问题。西方文明的历史不仅仅是发展进步、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凯旋故事。即使在许多领域,我们能够看到的诸如科技、通信和社会复杂性等的发展,其变化也并非总是利好的。尽管如此,把西方文明视为从传说中的人类黄金时代不断倒退的历史同样是错误的。自从文明起源以来,大约经历了300代的演化,给当今留下了丰富而纠结的遗产。传承的政治与社会体系、文化类型以及宗教与哲学传统形塑了创造未来的框架。过去并不能决定未来,但它是构造未来的天然材料。为了合理利用这些遗产,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它,不仅是因为过去是通向未来的锁钥,而且是因为理解昨天能使我们自主地创造明天。

     

        (《西方文明史:延续不断的遗产》,马克·凯什岚斯基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

     

        链接

     

        这部《世界文明史》使用了大量珍贵的各类历史资料,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为读者分析和研究世界文明史留下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一般的历史类图书都是单纯地罗列和叙述史实,读者接触到的最多只是历史学者们对史实的评价,至于他们所接触的第一手资料则难以悉数读来,更无从得知他们如何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因此在阅读这样的历史书时,读者总是感到被人牵着鼻子走,虽然也很受启发,但稍有“嚼人嚼过的馍馍”的感觉。而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它荟萃了各个文明重要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其中既有原创经典和事件亲历者所书写的第一手资料,也有各位历史学者对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的成果,即第二手资料。这些研究成果可供读者参考、分析和评判。这样,读者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同时也可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除了上述珍贵的文字资料外,本书还配有展示相关历史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钱币、雕塑和建筑物的图片,以及地图、绘画和摄影等视觉资料,为读者提供了文字资料以外的历史证据。这些视觉资料和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一起,使本书摆脱了历史书籍中常见的纯粹文字阐述的枯燥乏味,较好地实现了图文结合,并有所创新。(任达)

     

        (《世界文明史》,丹尼斯·舍曼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