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谁的纪念碑如此沉重

    黎紫薇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9月24日   20 版)

        五千年璀璨的文化让中国人总是有一种领先的优越感,而人口第一大国这个称号却让华夏子孙苦笑不已。一个重视“儿孙满堂”的庞大民族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场考验名为“计划生育”。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里,酷烈坚硬的现实令人唏嘘。纪实散文集《以右臂的代价》将视角聚焦于这样一场空前浩大的考验,作者桑麻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叙述了河北乡村育龄青年的生存状态,俨然是乡村生育状况的生动记录。

        对于计划生育这一政策,历经40余年的贯彻落实,众多国人已经能够理解这看似残酷的政策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意义。这一政策无疑是历史和现实的正确选择,它对于国家和民族乃至世界的贡献是巨大而悲壮的。但是,在政策落实之初,国人“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仍根深蒂固,要想冲破思想的阻碍,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这一政策落实过程中,数以千万计的家庭为此付出了沉重而惨痛的代价,特别是在全国乡村。乡村群众在生育观念上与国家政策之间存在着一时难以弥合的鸿沟,他们为此付出了精神的、物质的、身体的和舆论的巨大代价。

        作者曾是一名基层计生干部,书中收录的反映20世纪90年代乡村计划生育阶段进程的20篇长篇散文关注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真实经历。《十六个村庄的白夜》以一个乡村干部的身份讲述了乡村干部对村民征收超生子女费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其中夹杂着基层干部面对群众逃避处罚的无奈。《一九九二年的暴力》中作者同样也是以一名基层计生干部的身份来讲述故事。这名干部前往一个可能超生的家庭调查情况时意外凶杀了一条尽职的看门狗,尔后坦然离去。故事最后,作者对自己在1992年的杀戮行为进行了反思,在严峻的人口形势下,乡村干部以人为敌,急功近利,罔顾生命,这其实严重背离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初衷。

        书中关于20个生育故事的描述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我”来进行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作品本身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意识。但从整体上看,作者桑麻试图脱离主观臆断,从特有的近距离的视点,以详尽细致地笔触、写实结合想象的风格客观地、准确地叙述20世纪90年代河北乡村计划生育的艰难进程,从而描画一幅幅真实可感的乡村生育的生动画卷。在这些故事当中,作者也将乡村育龄青年的挣扎、逃避与牺牲展现地淋漓尽致。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彼时乡村生育观念的现状和变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对于乡村家庭作出的牺牲也流露出理解和同情。这样一部血泪交织的乡村生育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真实又残酷。每一个故事中隐含着的离合悲欢和跌宕起伏的个体经历无不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震撼。

        深究作品背后的意义,除对研究当代乡村生育观念的现状及变化具有第一手资料价值和类于田野调查的认知意义之外,作品本身凝结的作者多年积累下来的乡村生育题材的诸多个体故事就像是一座座沉重的纪念碑。纪念碑上烙印着一个个鲜活的个人与家庭,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看似千篇一律却又迥然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一个个乡村家庭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之初的生存状态。这一座座沉重的纪念碑应该树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铭记。这部作品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告诉人们在人口控制过程中乡村群众作出的牺牲而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乡村生育观念的时代变化。正如作者桑麻在书的自序中说的那样:作为一本书的写作,它已经结束。然而,就此一领域的写作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

        《以右臂的代价》,桑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33.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