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培养好一个孩子,需要社会整体成为学习的场所。而我们所切实需要的,就是乡土所给予的无言的教育。我们需要造就一座有爱、有学习、有感动的城市。
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真正的经验即是感动。在生活中感动,在感动中学习。能学习、会感动的人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爱、学习、感动的社会。
如今很多人职位越高、影响越大,越会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狭隘。好像移到更宽敞的房间里的衣柜,无法掩饰变得狭隘的内心。怎么回事呢?是因为虽嘴里说应对社会的变化,但却只吸收零碎的知识,没有提高道德水平的缘故。只依赖知识的学问,未曾致力于智慧的学问,其恶果像匕首一样刺痛着我们。
近来,韩国的教育变为脱离双亲和地区的教育。为了学习,不得不离开父母,背井家乡,结果培养不出尊敬父母、热爱家乡的人。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越学习越远离家乡,这不是一般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变为尊敬家乡和双亲的教育,向双亲和家乡学习的教育,家乡和双亲要成为可受尊重的人。在父母受尊重的家庭和受成员尊重的地区社会,尽管只充实于日常生活,必要的教养自然会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教养是以对人类生活的诚实和社会生活的充实为基础而养成的。只要在健康的社会充实地生活,教养自然会浸入身心。但有很多人社会生活一团糟,却扬言要搞好教养,并为此东奔西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6)
人要与身边人共同生活,其基础是他自己脚踏的那方土地。所以人类学习要学共同生活的态度,要从热爱乡土的爱心出发。如此看来,为了家乡的发展,为了与家乡人共同幸福,也要形成有终生学习的风气。
居民要树立共同体精神,为地区社会自觉承担主人的权利和义务。为使这种精神蔚然成风,在地区社会营造学习的文化,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自觉成长、热心向上的人才能使别人成长,只有学习的居民才能使地区社会发展。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会不断发展。学习就是发展自己的一剂良药和必需营养品。并且只有每一个市民通过自发的学习活动领悟所知、所学、所乐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社会才会高雅起来。
与生涯相关的学习会通过很多人的协助,养成善解人意之心,并向别人传达心灵的丰饶。政府应该通过终生的学习活动,给每个市民提供能够拥有充实的人生——多样又有个性的人生的基础。
当今,很多人与其说为了自我反省而学习,不如说为了获得教育别人的理论而学习。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教育。所谓教育是指教授和育成。以教育著称的城市,其主体说到底就是教的人和教的机关,学的人不过是客人即客体而已。
如今,我们社会的教育热情很高,却逐渐显现病态,就是因为想教育别人的人很多,而真正想要学习的人却很少。所以尽管学校用“教育”这个用语,市民社会却应该用“学习”这个用语。同理,应该推动和引导市民社会学习热潮的地方政府,要使用“学习的城市”这个用语,而不应该使用“教育的城市”这个用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各地方政府所促进的终生学习项目寄予很大的期待,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所运营着的终生学习项目并不能满足这样的期待。问题在于学习项目的主要内容被消极地传播既成文化所点缀。而现在是推动地区想象力、扩大再生地区设想的终身学习最恰当的时机。现在地区的终身学习应改为以现场文化为主题,以现场的人为主体的学习体制。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39)里的“教”是指“要学习的习惯”和“环境的力量”。美好心灵的人才能造就美好的邻居,他们的集聚会形成良好的风土。人们通过自己所生活着的地方的景观或惯例来学习和熟悉常识,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造就地区之风土,自己也慢慢成为风土的一部分。因为人在共同体中成为社会的动物,熟悉常识。生活在共同体里的人们用贡献于共同体作为回报并铭记于心。
在景观美丽、公众道德充实的村落里成长的人,会有保护村落景观、为邻居贡献的义务感。同样,基于道理思维的人会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为着邻居和地区,以公心为基础考量自己的义务,并加以行动。为将一个人培养成能为社会服务的人,需要社会整体为他一个人的学习活动进行投资。
“在公交车上偶然遇到的事情。日落西山,天近傍晚,很快看不到村落的影子。远处灯光闪耀,摸黑赶路的公交车停下。有一个毛寸头发的中学生下了车,而这时不再有人上车或下车。但在这初入冬的山脚下公交车并不动弹,而坐在车里的乘客无人说话。向窗外望去,啊!我终于明白了。公交车正在为刚刚下车的中学生照亮他的前路。过了一阵,中学生走到有路灯的村口,并手举帽子挥动。于是公交司机似乎回礼地按了两下喇叭,然后开始前进。”
现如今的韩国社会,常常是要下公交车的乘客一条腿刚落地、另一条腿还在车里,公交车就已经驶出。在这样的国家成年人还在儿童教育的课程中加有“社会服务”的科目。在成为志愿者服务对象的地区社会,成年人还没有树立奉献精神,培养出孩子们的奉献精神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美好的村庄里才能诞生出善良的孩子;也只有在美好的村庄里,才有可能做出美好的想象。尤其处在成长期中的孩子们的道德观、情绪及其美的意识,是由地区社会的形象所铸造的。所以培养好一个孩子,只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补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充分的。
(本文摘自《孔子,那久远的未来之路》,[韩]姜莹基/著,2014年7月第一版,定价: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