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所有治传统学术者寻找到的道路中最为健康可行的一条即是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发展其中具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并使它为现代生活服务。顾随先生未必有此明确的表述,但他的古典文学创作和研究却遵循着这一原则。由于“重新阐释”远未完成,而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者又层出不穷,“保存国故”的旗号下常常藏着专制王权的梦想,因此在这一波“国学热”之中,重新提起顾随,真的是一件适时而必要的事。
——为纪念诗词大家顾随去世54周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4年9月6日刊发顾随弟子叶嘉莹的学生、学者黄晓丹的文章,回忆顾随其人,评价顾随其文。
沉默十年,昆德拉重新归来,文字中,我还看不出疲惫的老相。大开大合的调度功夫,章节之间的转换自然流畅。作者采用了并置的叙述方式,仿佛同时打开几个视窗,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几个画面并置,有一种斑驳杂陈的现代感。他是用这样的词句焊接着小说各部分……把时间定格,空间和人物的大转换,如同摄像镜头的交叉,这种并置的画面,让小说产生速度、节奏,这些都让我感受到文字背后跳动着作者那颗年轻的心。
——米兰·昆德拉又有新作问世,反响没那么大但叫好的不少,作家周立民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没有死胡同》(《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14年9月7日)一文中便对该书予以肯定。
现在一些国家在民族问题上追究历史归属,会强调有分离诉求的地区,自古以来就归属此国。而地区分离派,也会坚持自古以来是个独立国家。实际上,民族区域在历史上常常多有变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最后民族对国家的实际认同向心力,以及对异族离心排斥的程度。
——作家林达在长文《加泰罗尼亚:为何要独立》中谈西班牙面临的这一问题(《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年8月31日)。
这些年,我们都已充分领教,资本的力量有多大,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我真希望有人能把这30年好好写一下,让历史说话,见证一下中国的改革在中国的高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国教改方案的设计者,他们的改革理念到底是什么,知识分子都扮演什么角色。
——面对成立至今争议不断的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北大学者李零在《读书》杂志2014年第9期上撰文《从燕京学堂想起的》,谈及此事,更延伸到对中国高校发展与改革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