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王倩)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邵荃麟的名字长期被读者所忽略。邵荃麟一生经历丰富,是解放时期文学界主流理论和实践,文学界历次政治运动的重要当事人或见证人,也是研究那一时期并远溯30—40年代因果时绕不开的人物。近日,由武汉出版社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协办的《邵荃麟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邵荃麟的作品首次全面结集出版,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一个空白,并于2011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及严家炎、陈丹晨、格非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邵荃麟曾长期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兼教育处处长。1953年起,邵荃麟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职。从早年开始左翼文学的创作到后期成为党在文艺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他坚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一部分。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邵荃麟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主张,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文艺报》召开的两次会议和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文艺观点,其宗旨是文艺创作不仅题材要多样化,人物描写也应该多样化,不能只写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而忽略了中间人物。这一观点曾引起了持续两年的文艺争鸣,以至于在“文革”中成为对他全面批判的依据,最终导致他含冤病死狱中。
“历史上,只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中一些相对极端的思想才能被历史记住,那些具有中间性特征的理论最容易被忽略,而邵荃麟的‘写中间人物’与‘现实主义深化’这种具有理性思想的阐述才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座谈会上,学者们高度评价了这位率真的文化斗士对生活的冷静思考,对文艺现状和理论现状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作家邵燕祥认为,由于邵荃麟从抗日战争爆发后近三十年所处的重要位置,影响的深远,要研究当代相应阶段中共文化政策、统战政策、某些重大事件都可以从《邵荃麟全集》中找到第一手文字实证。即使是邵荃麟的文学作品,因其带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倾向性,不仅是折射社会现实、文化动态的旁证,也是考察当时左翼知识分子思想面貌的文字化石。
以1949年为截点,邵荃麟之后的创作与之前有很大差距,这个创作变化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许多学者认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使然。而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格非指出:“邵荃麟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活动不能与之前的创作截然分开,解放前他的思想积累肯定会影响到49年之后的文艺观以及文学创作活动,之所以在1962年提出‘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深化’与根深蒂固的文学见地是分不开的。
对于武汉出版社出版的《邵荃麟全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意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给出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邵荃麟全集》的出版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接近一个真实的邵荃麟,更重要的是重新回顾了中国近现代文学运动及左翼文学家的理论创作,对如今的文学创作环境有很好的审视和反思。
《邵荃麟全集》共8卷230万字,收录了迄今有确切线索并有文献印证的邵荃麟的全部著作,包括文艺理论与批评、作家作品评论、杂文、时评、译著、译文、小说、剧本、散文及序跋、书信等,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邵荃麟一生的创作风貌和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