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9月03日 星期三

    保加利亚大诗人瓦列里·彼得罗夫去世

    读书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9月03日   04 版)
    图一
    图二
    图三

        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保加利亚当代最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翻译家瓦列里·彼得罗夫(ВалериПетров)于8月27日在首都索菲亚的一家军队医院内去世,享年94岁。

        家属表示诗人中风不治。

        保加利亚总统罗森·普列夫内利耶夫当天致信家属吊唁。信中赞扬彼得罗夫是“语言大师和完美的莎士比亚译者、真正的天才、精神导师和有着无限能量的艺术家”。

        瓦列里·尼西姆·梅沃拉赫(Валери  НисимМеворах)1920年4月22日生于索菲亚,父为犹太律师尼西姆·梅沃拉赫,母为高中教员玛丽亚·彼得罗娃。

        瓦列里长大后入读索菲亚大学,学医,1944年毕业,秋冬为索菲亚电台工作,转年作为《前线战士报》的战地记者,参加了对亲德政权和德军的作战。

        他很早便开始写诗,15岁时已采用母姓,以笔名瓦列里·彼得罗夫出版了首部诗集。战后,他参与创办了讽刺类报纸《黄蜂报》,并在1945至1962年间任该报副总编,期间曾以使馆新闻和文化专员身份派驻罗马三年,后到作家出版社和故事片制片厂当编辑,1962年获季米特洛夫奖。

        但是,1970年,他拒绝在谴责苏联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公开信上签字,从而与作协发生了冲突,一度无法发表作品,不得不转向翻译工作。这段经历使他在东欧剧变之后,仍然深受读者爱戴,并两次由作协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2003年,他当选为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

        杨燕杰在所著《保加利亚文学》(2000)一书的最后专门写到了彼得罗夫。

        “他的抒情长诗《在温和的秋天》(1961)是在保加利亚文学界克服了简单化和风格单一化之后的一部佳作。”杨先生说,“彼得罗夫具有把人生的悲欢苦甜结合在艺术统一体中的少有的才华。他那聪慧的目光能敏锐地发现人们的崇高美德,又能深入地窥见他们的弱点。因此,人们在品尝他的赞叹之前先尝到辛辣的讽刺。他在嘲笑他的主人公的同时,又对他表示好心的同情。他的诗风具体、现实、细腻、隽永。有时人们很难区分他是在严肃地讲述,还是在开玩笑。他的这些特点曾使他在一段时期不为人们所理解,并得到不准确,甚至不公正的评价。”

        1954年(杨著为1955年夏天),彼得罗夫和漫画家斯托扬·维涅夫(СтоянВенев)访华,行程长达八个月。回国后,维涅夫办了中国画展,彼得罗夫则于1958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655页厚的游记体小说《关于中国的书 》 (Книга  заКитай)。杨先生就此写道: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丰富的文化典籍,以艺术的手法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彼得罗夫是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热爱和对中国人民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信心来写这本书的。每章每节都浸透着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

        彼得罗夫写有许多电影剧本和舞台剧剧本,成年人和青少年兼顾。保加利亚电台上周说,他通晓五种语言,翻译了大量俄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歌德、吉普林、勃洛克、帕斯捷尔纳克和罗大里等人的作品,尤以莎士比亚全集最为知名,此乃保文的权威译本。

        图一:瓦列里·彼得罗夫(1920-2014)。

        图二:彼得罗夫和漫画家斯托扬·维涅夫1954年访华期间留影。照片中的地点当为广州镇海楼,对联全文为:“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图三:彼得罗夫著《关于中国的书》,保加利亚作家出版社,1958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