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俗曲研究中的丰碑

    王欲祥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8月27日   08 版)

        沈从文先生曾说:“表达一抽象美丽印象,文字不如绘画,绘画不如数学,数学似乎又不如音乐……只有音乐,或宏壮、或柔静。”可惜由于人们有意无意的疏忽,更由于记载形式的落后,中国古代音乐的面貌今人已经很难领略得到,不要说千年前的南风舜弦、广陵绝唱、霓裳羽衣,就是百年甚至几十年前的音乐,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相当陌生。

     

        一本书的出现,如春雨,似秋风。这就是板俊荣、张仲樵撰著的《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

     

        作者在中国古代民间俗曲中选择了23个有代表性的俗曲曲牌,如《满江红》《清江引》《耍孩儿》《挂枝儿》《山坡羊》《寄生草》《码头调》《莲花落》《凤阳歌》等,每个曲牌一章,每章大致分为三块:

     

    一、曲牌的起源、流变、异称的考源和梳理

     

        在这一部分,作者以《满江红》为例梳理了大量的资料,认为明人杨慎以词调源于唐人小说、原名“上江虹”的说法并不可靠,今天所能见到的以该词调创作的作品,当以北宋初年柳永的为最早。

     

        据作者考证,《满江红》在元明清的散曲、俗曲、戏剧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它的作用、词格甚至名称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名称而言,作为词牌名就有《上江虹》《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满江红慢》等;作为曲牌,“从句法构成上看,它有《堆字满江红》《减字满江红》《满江红急》等;从风格、时序上讲有《老满江红》《新满江红》等;从演唱形式上看有《单口满江红》《对口满江红》等;在套曲中,根据曲牌连缀的数量和结构,有《单曲满江红》《双曲(或双调)满江红》《满江红三环》《四喜满江红》《满江红五瓣梅》《满江红六合》《满江红七番》《满江红八段锦》《满江红九连环》《十景满江红》《满江红穿心》等;根据调式特点,还有背工满江红》”。

     

    二、曲格和词格的研究

     

        曲格和词格是本书研究的第二个板块。单就词牌而言,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笔下,同一词牌,其字数、音韵都不尽相同。如《满江红》在《词谱》一书中就列出别调十二种。从用韵上看,也有平仄之分。从表达内容的情调看,《满江红》以仄韵为主,慷慨激昂。但也有另类的,如周邦彦、姜夔的《满江红》,不仅押的平声韵,内容也多表现儿女情长。但不论它们的差异有多大,终宋之世,词调《满江红》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到了明清,在由文人递交到下层文人和市民手中后,《满江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曲风、内涵上,也体现在它的形式上,如字数、平仄、布韵等,显出了与词的巨大差异,有的甚至出现了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元以后以《满江红》命名的俗曲、小调、戏曲曲牌作可信的考辨,以免在内容分析时蹈空,避免在据谱填词时的盲目。这实在是研究的基础。看似简单,但其体现出了南北曲、明清朝、戏曲曲艺、文人市民的区别,是一个颇具兴味的研究课题。

     

    三、曲谱的复原

     

        作者在后记中说,他所研究的民间俗曲,实在是研究的小项。作者所秉承的俗曲研究的圭皋是“词七、曲三、辨程式”,即作者认为俗曲的研究价值、研究途径,还是以曲词为主要目的。所幸本书在具体研索过程中,把曲谱的研究当作主要方向。作者在这一部分,根据国内外现存的所有工尺谱材料,将23个有代表性的俗曲译成线谱,使千百年以后的我们领略到明清以致宋元时期这些曲调的唱腔。因多系直译,略加润色,故可视为最大限度上地对宋元明清古代唱法的复原。

     

        以明清以降的民间俗曲为研究对象的书,如王正来先生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宫词谱译注》亦在每一曲牌之后有小注梳理其演变及特征,颇为精彩,惜过于简短,而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历史文献,运用系统的中西理念,特别是仰仗作者多年田野民间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无疑使得该书在民间俗曲研究领域中达到了阶段性的高峰,其特点有三:

     

    一、资料的全面、科学

     

        本书虽是音乐专著,但因研究对象的特殊,作者广泛地运用了古代文献。从宋词到元明散曲,从戏剧到俗曲,从中国到海外,举凡能够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作者都有所借鉴辨析。这使得本书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文献学特征。

     

    二、独特新颖

     

        学术的终极生命和价值在于它的创新性。该书作者之一的张仲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俗音乐研究专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他就对濒临灭绝的古代俗曲音乐作了抢救性调查、发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录下了很多专业演艺人员、民间艺人的音声资料。文字的资料可以搜集,而这类独特的资料就不是每个研究者都能拥有的了。这些资料为本书的独特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位作者板俊荣除具有扎实的音乐文献功底外,又熟谙现代西方音乐理念、流派,故能将丰富的零散的资料用先进的理念加以贯串,使得本书既体现了扎实的旧学光泽,又闪烁着新颖的时代光彩。

     

    三、音声资料

     

        该书在文献资料上的价值已如上述,它的更奇特之处是,随书附录了两盘光碟,里面是作者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这几十年所采录的上百位专业演员、民间艺人的原声俗曲唱段,其中不少早成广陵散。当我们千百年之后的人能听到舒缓悠扬的宋人姜夔的《满江红》等曲时,都该对作者道一声:谢谢。

     

        书前伍国栋教授的前言,指出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文献学式的,细读全书,这个评语殊为精当。但从文献学的角度看,此书或可更上层楼。

     

        第一,资料的全面性。作者《绪论》中说其“在研究中经常提及和翻阅的俗曲曲词文献”,在散曲方面列的是陈邦炎的《曲苑观止》而不及《全元散曲》、《全明散曲》、《全清散曲》,且全书上千条注释中也未引及三书。

     

        第二,版本的科学性。典籍的引用,一般以影印本、初版本为贵,这是常识。如作者有修订,则宜以修订本为准。本书作者显然也注意及此,但做的还不彻底。如书中多次引用傅芸子的《白川集》,用的是辽宁教育的排印本,而不是日本文求堂的初版本。

     

        第三,文献的准确性。作者恪守学术道德,凡引文均注明版别、页码,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彰显了作者的严谨。惜有些征引不尽可信,如第22章所引《十二月放足乐》,字多不通,且未注明出处,想来是借用的张仲樵先生手抄资料的缘故。再如唱词,或是据手抄本过录,或是所据影印本辨识困难,作者虽力求准确,然误识错断,并不鲜见。

     

        (《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定价:28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