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版权贸易领域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版权贸易,将优秀的人文社科出版物介绍到国外出版,助力文化“走出去”,成果享誉海外。作为人大出版社版权团队的一员,我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几点感受愿和出版界同仁分享。
第一,发掘自身出版特点,构建版权输出品牌优势。每家出版社都有自身专业的出版领域和优势,而如何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版权输出模式是每家出版社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大学出版社的一员,人大社结合自身出版特点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在版权输出领域高举“中国学术”的旗帜,形成了鲜明的出版特色和巨大的品牌价值。
第二,注重现有图书资源的分类与整合。文化是出版之源,学术和思想是图书的价值之源,内容是图书的灵魂,也是版权输出的核心。在版权输出工作中,我们版权经理人通常倾向于输出单本图书或者已成系列的套书,但正因如此,我们往往会止步于“现有”的图书资源,而其中仅有一小部分受到外国出版社的青睐,剩下的大部分图书并不适用于对外推介,这无形中造成了图书资源的严重浪费。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人大社发现,定期将现有图书资源进行分类和整合,随之可以形成更多适合于版权输出的图书产品。例如我社出版的《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第二卷)》、《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等八部学术专著。从单本图书来看,这些图书本本学术性、专业性极强,非常不易向海外推介。但经过一定的资源整合,这八本图书浮现出一个共同的研究领域,即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因此,人大社改变以往单本图书的推介模式,将八部学术专著重新包装,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丛书的形式向海外介绍,吸引了许多海外出版社的眼球,并最终成功实现输出。
第三,传统与现代交融,版权输出形式多样化发展。随着版权输出工作的稳步发展,传统形式的版权输出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海内外出版社的合作需求。其中,许多出版社开始尝试合作出版领域的版权输出合作,双方出版机构共同策划有关“中国内容”的选题并寻找适合的中外作者进行撰写,随后双方出版社各自编辑、加工本国语言的图书,最终出版发行。这种版权输出形式既全面丰富了图书的内容,也同时达到了“走出去”工作的真正目的,即让外国读者通过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文字认识真实的中国。例如人大社与韩国出版社共同策划、邀请韩国东国大学的金胜一教授撰写《我看中国——中韩关系之我见》,本书韩文版将于2014年在韩面世。
回顾过去,成就令人鼓舞。面向未来,“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些工作在版权贸易一线的版权经理人仍要继续坚持不懈将更多中国的声音向海外传播,让各国读者阅读更多的中华文化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