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永远不能忘记》出版背后的114封邮件

    本报记者 鲁大智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8月27日   19 版)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与“二战”老兵弗雷德·塞克互致书信,揭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老兵塞克在给刘晓明大使的邮件中,寄去了自己的回忆录——《永远不能忘记》,在书中揭露了日军虐待战俘的残酷暴行,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恶。

        刘晓明大使与老兵的书信往来以及这本回忆录受到中英媒体高度关注,人民出版社敏锐地判断老兵的回忆录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大出版价值,当即决定将这本书在国内翻译出版。据人民出版社编辑刘可扬介绍,在《新闻联播》节目报道此事当天,他们立刻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联系,请求使馆协助联系版权。

        据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雷德·塞克供职于荷兰海军,日军入侵爪哇时被俘,随后被转运到泰国修筑泰缅铁路,即臭名昭著的“死亡铁路”。他历经四年非人生活,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才重获自由,战后移居英国,今年已经99岁高龄。战俘营的摧残给老兵的身体和精神留下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这也成了他写作这本回忆录的动力。塞克先生酷爱绘画,是著名的水彩画家,他用画笔将当年战俘营中日军残酷虐待战俘的场景画了下来,收录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塞克先生很快给刘可扬寄来了样书。

        “我作为责任编辑把出版协议的草稿发给他审阅时,他写邮件说:‘我今年已经98岁了(当时还没有过今年的生日),我的妻子伊丽莎白也已经八十多岁了,鉴于我们的年纪,请你在出版协议中加上一条,我去世后,本书的稿酬由我的妻子继承,我妻子去世后,这本书的稿酬委托人民出版社捐献给你们选择的慈善机构。’”刘可扬说,作者对出版进展非常关心,将本书在中国出版视为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他们通过邮件保持了密切联系,塞克先生几乎两三天就要询问一次出版进度,刘可扬每次都认真予以回复。从第一次联系作者授权到2014年7月30日图书出版,他和塞克先生先后通了114封邮件,沟通了出版的每一个细节。

        有一次,塞克先生写邮件向刘可扬道歉,他在邮件中说:“亲爱的可扬,我的妻子伊丽莎白批评我了。她说你是个负责任的人,一定会把这本书做好,你很忙,还有其他工作,我总给你写信,每一封你都要回复,占用很多时间。请你原谅我。”刘可扬给他回邮件,告诉他出版进度,请他不必担心,人民出版社一定尽快出版这本书。

        据刘可扬介绍,本书根据英文第四版翻译、修订,译稿的基础是卢美纯博士和杨先让教授根据英文第一版做的翻译。有一次,塞克先生赴美国参加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活动,遇到已经在美国定居的卢美纯博士。卢美纯博士今年已经七十多岁,是“菊花台九烈士”之一的卢秉枢烈士的女儿。卢秉枢烈士于1934年受聘为国民政府驻马尼拉总领馆主事,日本侵华后与使馆工作人员在海外募捐筹款,以多种方式支援国内抗战。1941年日军入侵菲律宾,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力劝卢秉枢随盟军撤离,并在专机上预留座位,家人也多次劝他进山区躲避,但都被卢秉枢婉拒。马尼拉沦陷后,卢秉枢被日军逮捕,受尽严刑拷打,威武不屈,直至被日军杀害时仍怒斥敌酋“多行不义必自毙”。1946年抗战胜利后,卢秉枢等九名使馆遇害人员遗骸被专机接运回国,安葬在南京菊花台,史称“菊花台九烈士”。1989年卢秉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卢美纯博士幼年移居美国,后在美国从事医学工作,中文能讲但是写不好。当时正值中央美术学院杨先让教授在美国举办画展,卢美纯博士和杨先让教授合作将《永远不能忘记》英文第一版翻译成了中文,但因故未能出版。

        出生于1930年的杨先让教授参与翻译这本书与他的叔叔有关。他的叔叔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从事抗日工作,1936年被日本宪兵砍头杀害。叔叔被敌人逮捕后,家境富裕、社会关系广泛的杨家上下打点,希望将狱中的亲人赎出来。终于有一次,他的叔叔忍不住对前来探视的父亲说:“不要在我身上花钱了,我是出不去的,因为我是共产党的大官。” 老父亲听后当场晕倒。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向中国政府移交了一批日本战俘,其中就有当年杀害烈士的主谋,通过这个战俘的供述,多年后杨家亲属才知道担任英美烟草公司奉天总代办的叔叔是共产党奉天地区的经济部长。国仇家恨促使两位老人合作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

        正如刘晓明大使为本书中文版撰写的序言中所说,《永远不能忘记》是塞克先生对其人生最悲惨经历的勇敢记述。饱受日军凌辱和虐待,经历不堪回首的困难,选择尘封往事和逃避回忆也许是一些人的选择。但是塞克先生没有这么做。他毅然直面过去,将伤痛展示在世人面前,体现了何等勇气和坚毅。《永远不能忘记》是教育和启示后人的警示恒言。多年来,塞克先生怀着强烈的使命感,通过著书、举办画展、讲座、接受采访等多种方式讲述那段罪恶历史。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警醒后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塞克先生的遭遇不是一个人的,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遭受了与他相似,甚至更加悲惨的命运,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然而令人愤慨的是,日本始终有一股势力企图否认侵略历史,为法西斯军国主义招魂翻案。多年来,他们在钓鱼岛、慰安妇、南京大屠杀、远东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审判等问题上极力掩盖和扭曲历史真相,淡化甚至美化侵略和殖民历史。对此,我们绝不答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刘可扬说,我们衷心希望更多的中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牢记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历史,并像塞克先生那样,面对为侵略翻案、为军国主义招魂扬幡的行为,坚决有力地说:“忘记?永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