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卓恩: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编著《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胡适文集》、《韦政通文集》等。
关于自己小时候的读书生活,想起来还真是苍白得很。
我是60年代初生人,儿童和少年时期都处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环境中。能读的书,几乎只有领袖“红宝书”。小学和初中都是在“生产大队”学校上的。
我比较幸运的是,家父算是“旧社会”过来的读书人,破“四旧”那阵子,暗地留了一本《幼学故事琼林》,这是古书中比较知识性的儿童读物。我初中时看了,“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对仗工整,语式雅气,很喜欢。这算是少年时代读到的惟一算得上“书”的书。
今天的小朋友们很幸运,不担心没书读,只着急书太多。当然这也是他们的苦恼。一大堆的课本和教辅资料,还有一架子中外名著,都跟成绩有关,而且很多与人生成长、人格养成脱节。
一些专家建议大减学生课业,恢复儿童读经,我觉得是一个思路。五四那一代人反读经,因为当时的背景是要为新知识新文化开路,胡适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只是说那个时候还“不配”,并不代表永远反对。读点经书对于懂得做人的原则总是有帮助的,就能够努力向上、向善,不至于只认得钱,只会斗狠,一辈子过得那么猥琐,可怜。
只读经也不够,还要读些现代公民素质的书,讲权利、责任、安全和自我管理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从图画书到文学作品再到比较浅近的社会科学著作。这方面要借鉴日本,他们对儿童、少年现代公民生活的训练做得很成功。
要把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熏陶与现代公民养育结合起来,能使孩子们人格健全,思维独立,求知欲强烈,关怀社会,行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