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04日 星期三

    老诗人于尔根·贝克尔获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04日   04 版)

        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  81岁的德国诗人于尔根·贝克尔(Jürgen Becker)上周获得了德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并获奖金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2.6万元。

        他还是实验性散文家、广播剧作家和偶尔为之的小说家。

        负责遴选获奖者的德国语言文学院宣布,贝克尔感觉精确的语言代表了当代诗歌中“一种权威性的声音”(eine massgebliche Stimme)。

        贝克尔告诉新闻界,他非常惊讶于这份意想不到的荣誉。

        “我既没有期待,也没有料到会获得奖项。”德国之声转引他对德新社的表态说,“我知道这是个十分重要的奖项。在年迈的时候奖杯不期而至,那真是可以说,活到这么老还是值得的。

        1932年7月10日,贝克尔生于科隆,1939年随家人移居爱尔福特,并在此度过战时童年。此城划为苏军占领区前,他再度移居西德,并于1950年回到科隆。

        根据德国之声的介绍,贝克尔曾在大学研习戏剧研究、德国文学和艺术史,不过中途毅然辍学,开始了自由作家的生涯。他曾为西德意志电台以及罗沃尔特和朔尔坎普两家出版社工作。并从1974年到1994年在科隆主持德意志电台广播剧编辑部的工作。

        贝克尔以1974年出版的诗集《风景画的终结》(Das Ende der Landschaftsmalerei)成名,从此确立了他平实的语言和随兴而至的风格。李昌珂在所著第五卷《德国文学史》中,用一小节谈到了贝克尔,说他的“诗篇不讲究任何格律节奏,诗行长短随意,诗句形式自由。”

        贝克尔在追忆战争经验的同时,也较早关注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巴尔泽、埃格特、腾克勒和霍尔茨四人著、范大灿、倪诚恩、赵登荣和包智星四人译的《联邦德国文学史》一书收入了贝克尔诗集《不要跟我谈战争》(Erzaehl mir nichts vom Krieg, 1977)中的一首《整整一个星期五》,节录如下:

        直升飞机在合拢的

        桥之间飞旋;一场可能

        发生的灾难的嘈杂声,人群突然

        开始逃向西方,而边界

        关着。钓鱼人会说,这种事

        根本没有——

        不,因为在夏天

        他还每天在这条化学河里游泳,

        中午吃斜齿鳊和鳟鱼,钓鱼人说,

        你们说什么脏水,写什么

        脏水,这一切——

        我长时间观察

        水,而它并没有改变我的耐心。

        没有消息、没有评论地生活;

        钓鱼人的生活。天热起来,南风

        从维萨林的炼油厂吹来;

        我抽着烟继续向前走。

        巴尔泽等人说,诗中的“你们”指的“是那些有环境意识的、对文明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他们曾经警告人们要注意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比如于尔根·贝克尔,他一开始就这样做,他最初写的几首诗就预言了‘风景画的终结’。我们时代的诗人关心这个问题,无疑是值得赞赏的;贝克尔的预言可怕地应验了……”

        贝克尔在朔尔坎普出书超过三十部,包括长篇小说、短篇集、诗集和剧本,并多次获奖,如四七社奖、海因里希·伯尔奖、乌韦·约翰逊奖,以及去年的京特·艾希奖。

        毕希纳奖由德国语言文学院创办于1950年,以19世纪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命名,奖励以其全部作品作出重要贡献的德语作家或诗人。

        毕希纳奖的往届得主中名家云集,包括马克斯·弗里施(1958年获奖)、保尔·策兰(1960)、英格博格·巴赫曼(1964)、君特·格拉斯(1965)、海因里希·伯尔(1967)、托马斯·伯恩哈德(1970)、彼得·汉德克(1973)、克里斯塔·沃尔夫(1980)和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1998)。去年的该奖颁给了德国女作家西比莱·莱维查罗夫(Sibylle Lewitscharoff)。

        2014年毕希纳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在德国语言文学院的所在地达姆施塔特举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