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芳、王昉2002年曾出版了《人民记者穆青》。经过补充和精心修改,现成就了一部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翔实生动、全面系统的《人民记者穆青传记》。穆青精彩的人生,特别是他联系群众,勿忘人民的感人事迹,他“堂堂正正、别无所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品格是今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新征途树立了榜样。
穆青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穆青去世两个月之际的2003年12月11日,中宣部作出了在新闻宣传战线向穆青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学习他牢固的大局观念;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求真务实的作风;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
今年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纪念日。穆青等新华社记者为我们概括的焦裕禄精神却跨越时空,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兰考人克难攻坚、锐意进取。50年来,焦裕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把标尺,鼓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教育影响着无数党员干部。穆青为什么能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新闻名作?穆青为什么能被百姓称为“人民记者”?书中为我们揭示答案。
书中第一章《汪洋里一只小船》记录了穆青青少年时代经历,让我们看清了他成长的人生轨迹。作为人物传记,人之初,童年和少年时代是最重要的阶段,更何况这段经历跨越了44年,是他的前半生!
书中清晰展现了人物成长的思想轨迹、事业的成就和人格的升华。如少年时代在农民堆里长大,奠定了他后来热爱农民,喜欢与农民交朋友的思想基础;爷爷“仁者爱人”的言传身教,和战火硝烟中与百姓生死与共的亲身经历,形成了穆青的“勿忘人民”的“百姓情结”;中学接受进步教师的启蒙教育,是引领他走上革命道路,照亮他一生追求真理的“红灯笼”;为拯救民族危亡,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奠定了他一生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信念……
很值得青年新闻工作者一读的是,穆青成才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从延安《解放日报》当记者,到新华社社长的领导岗位,他没有一日离开过新闻工作。作者详细生动记述了穆青成长经历的每个环节,情节丰富,细节感人。
“掌握大局,联系群众,学会做人”是穆青几十年取得的基本成功经验。作者就是抓住这个核心,通过一个个故事情节,生动展示人物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作者集中展现了一条主线:穆青几十年如一日,奏响的始终是激越高亢的主旋律。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怎样写成的》、《为人民呼唤焦裕禄》、《寻找活着的焦裕禄》等章节,可以看到每逢重大的历史关头,穆青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呼唤出时代的最强音,在人民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穆青有一个十分朴素而又非常强烈的愿望,即无论写什么,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穆青与人民群众有着骨肉深情。这种深情,永远是触动人们心弦的感情结。这也正是《人民记者穆青传记》之所以感人的力量所在。
穆青把河南定为他的采访和调研基地,他在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尽管很忙,但他仍然不断到河南农村采访,80多岁高龄仍然到父老乡亲中倾听群众呼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他还到乡下采访;回郑州的途中遇上堵车,直到深夜才回到住处,虽然又冷又饿,却因怕影响服务员休息,只啃了一个苹果充饥;到山区采访,一碗清淡的面条就吃着很香;难怪人们称赞他是“八路军的腿,老百姓的嘴”。
《人民记者穆青传记》写了穆青怎样当记者,更写了他怎样做人。做人是第一位的———这是穆青的一贯思想。
《“平民社长”的人格魅力》一章,表现了穆青不仅在上海分社当社长时坚决不打“右派”,后来任国内部主任、副社长时期,对被错打成“右派”的同事敢于重用的往事。穆青宽厚待人,同志们说跟穆青干是人生的福气。
穆青做人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坚决反对搞有偿新闻、以稿谋私,甚至搞虚假新闻、敲诈勒索的坏风气。穆青反复告诫青年记者:“成才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如何做人。如果连做人都不会,还讲什么成才呢?”
《品味穆青日记》一章,可以看出穆青许多名篇来源于他的日记,这是一座优秀散文宝库;又可以看到生活中更为纯真、天然的穆青。日记是他的自我人格素描。
最后一章《穆青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记述了作者采访穆青10年的点点滴滴,展现了晚年穆青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因是作者所见所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亲切,读之趣味盎然。
穆青无愧于中国新闻界的“旗舰”、“三贴近”的典型、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穆青不愧是中国新闻界一颗耀眼的巨星。
感谢作者为我们还原了一位真实可敬的穆青!
《人民记者穆青传记》,张惠芳、王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