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人林纾,作为我国文学翻译先驱者的功绩,已为世人所公认。不过,他还有另一项贡献,也具有重要开拓意义。那就是:清末在东南沿海首创新式学堂“苍霞精舍”。
1897年夏,林纾中年丧偶,情绪忧郁。经福州船政局道员魏瀚介绍,认识了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王寿昌。王得知林纾博学善文,邀请与其合译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因林纾不懂外文,遂由王寿昌捧读原著,口述内容,林纾则边听边写,用流畅文笔加以润色译出,经常是“耳受笔追,声已笔止”。历经数月译作成篇,题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林纾自署笔名冷红生,王寿昌则署为晓斋主人,并由魏瀚出资,请福州吴玉田刊刻,于1899年2月,出版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翻译小说——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据陈衍《林纾传》记载:“《巴黎茶花女》小说行世,中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两年就迭现三四版本”,可见当年此书影响之大。林纾一生共译书189种,其中英国100种,法国23种,此外还译有美、俄、西、日、希腊、挪威、比利时、瑞士等多国作品。如果说,林纾投身文学翻译,是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林纾兴办“苍霞精舍”,却是他精心投入的一项教育创新。
1882年林纾携母及妻女,迁往福州闽江边的苍霞洲新居,在这里,他度过了带给他许多感慨的15年。”林纾的许多译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个期间,他接触到许多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看到国内旧式教育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病,深感实施教育改革之急迫。于是当他1897年春,再次迁往下杭街天王巷时,与当时回闽奔丧的邮传部尚书陈壁,农工商部员外郎力钧,奉天河北道孙葆缙等旧友合作,利用他苍霞洲的旧居创办“苍霞精舍”。
这是与旧私塾完全不同的一所绅办新式学堂。教学内容除汉文外,还开设了数学、英文、历史、地理、时务等新式课程。监督任佩珊,林纾任汉文总教习,亲自给学生讲授《毛诗》、《史记》等。清朝戊戌变法之前,在东南一隅的福州,能够由民间兴办这种洋式学堂,无疑需要巨大的改革勇气。“苍霞精舍”的建立及其影响的幅射,不仅对福建,乃至对当时全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都发挥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
林纾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苍霞精舍后轩记》。文中先是描写这所建筑的环境:“建溪之水,直趋南港,始分二支,其一下洪山,而中洲适当水冲,洲上下联二桥,水穿桥抱洲而过,始汇于马江。苍霞洲在江南桥右偏,江水之所经也。
洲上居民百家,咸面江而门。余家洲之北,湫隘苦水,乃谋适爽垲,即今所请苍霞精舍者。屋五楹,前轩种竹数十竿,微飔略振,秋气满于窗户”。
继而叙述办学之情景:“孙幼榖太守、力香雨孝廉即余旧居为苍霞精舍,聚生徒课西学,延余讲《毛诗》、《史记》,授诸生古文,间五日一至。”“学生晨受英文及算学,日中温经,逾午治通鑑,迨夜燃烛复治算学”。
通篇更多的,则是对先母亡妻及旧景的怀念:“宜人既逝,余始通二轩为一。每从夜归,妻疲不能起。余即灯下教女雪诵杜诗,尽七八首始寝。亡妻病革,屋适易主,乃命舆至轩下,藉鞯舆中,扶掖以去。至新居,十日卒。栏楯楼轩,一一如旧,斜阳满窗,帘幔四垂,乌雀下集,庭墀阒无人声。余微步廊庑,犹谓太宜人昼寝于轩中也。轩后严密之处,双扉阖焉。残针一,已锈矣,和线犹注扉上,则亡妻之所遗也。”
《苍霞精舍后轩记》是林纾一篇感情深挚的作品。他曾自谓:“凡情之深者,流韵始远,然必沉吟往复久之,始发为文。”全文仅五六百字,把“苍霞精舍”的位置环境,成立由来,教学经过,以及对故人旧物的怀念,都跃然眼前。这也是林纾所办“苍霞精舍”,至今留下的惟一珍贵史料。
1898年后,“苍霞精舍”学校增设学科。因校舍狭窄,不敷应用,迁址到道山路乌石山蒙泉山馆,改名绅立中西学堂。1907年学校又迁往华林坊越山书院旧址,增建房舍为师生寄宿,改称苍霞中学堂。此后历经多次变迁,演变成今日的福建工程学院。该院2011年7月4日,举行了“Cynthia Mathews女士捐赠苍霞精舍文物仪式”,这项文物,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这位女教授的外曾祖父,当年收藏的两幅长3.6米“苍霞精舍”举办活动的红色丝质横幅。随后,住在上海的林纾外孙李建先生,向该院捐赠了5箱有关林纾的文献资料。福建教育界人士,也在收集和研究“苍霞精舍“的史料,着手开展林纾办学和苍霞精神的研讨。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