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别了,美国哲学家丹托

    刘悦笛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13日   07 版)
    阿瑟·丹托

        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一位多才多艺的分析哲学家,一位纽约文化界的领衔人物,一位存世不多的刺猬型的思想家,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哲人去矣,他留给后人30多部著作,还有大量的艺术评论,然后完成使命般地逝去。如我一般与之多有交集的后学,内心深感沉重!

        正因身处纽约的文化核心区,做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一年,因而得知这个噩耗甚早。我是从哥伦比亚大学丹托的同事莉迪娅?戈尔(Lydia Goehr)那里确证噩讯的,他赞同我的说法:我们失去了这世界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并告诉我纪念会将在明年一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正式举办。随后,纽约城市大学的玛丽?魏斯曼又来信,这位老学者与笔者2011年曾共同主编专著《当代中国艺术颠覆策略》(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幸运的是,这本由欧洲布里尔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书里面,收入了丹托的一篇重要文章《艺术过去的形态:东方与西方》,当时是我建议收入这篇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艺术之文字的。魏斯曼与丹托亦师亦友,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丹托与英国哲学美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都是她的老师,后来他们都在纽约学界讲授哲学与美学,这次听闻此讯悲伤无以言表。

        阿瑟·丹托1924年1月1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在底特律长大,入伍两年之后,在韦恩大学习艺术和历史直到1948年,后来又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于1949年和1952年于该校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从1949到1950年,他曾到巴黎进行研究工作,1951年回到哥伦比亚大学长期教书并于1966年成为哲学教授,从该年开始任约翰逊教席教授(Johnsonian Professor)直到荣休。他曾经出任美国哲学学会的主席、美国美学学会的主席、美国《哲学杂志》编委会主席,并曾多次获得学术嘉奖和图书奖励。从1984年到1999年,他成为《国家》(Nation)杂志特约艺术评论员,此后开始专注于艺术批评事业,并继续著书立说直到重病在床,后因心脏衰竭仙逝于纽约。

        《纽约时报》刊登的长篇讣告于10月27日刊出,似乎要对这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贡献进行盖棺定论,然而,我却并不满意于这篇讣告的内容。因为,仅仅从短暂的社会影响力而非长久的学术贡献来评估丹托,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标题仅仅将丹托视为“艺术哲学家”一样,他其实更是分析哲学家与历史哲学家。在这个意义上,丹托的好友沃尔海姆真是幸运的,同样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讣告当年是丹托亲笔操刀,他对于这位英国哲学家的心灵哲学、艺术理论与心理分析的贡献,进行了定性的归纳与全面的估价。在“分析美学”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当中,三位哲学家深入到了艺术腹地,一位就是沃尔海姆,他不仅曾为“极少主义”(minimalism),而且《作为一门艺术的绘画》还是在美国国立艺术博物馆讲座整理而成的;还有一位是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他在艺术鉴赏和鉴定上皆深有造诣;最后一位就是丹托了,但丹托更关心的是当今艺术的最新走向。

        丹托1984年提出了独创性的当代“艺术终结”理论,在整个西方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产生了持续的全球影响。有趣的是,丹托声称,自己提出这个理论乃是源于1964年的一次观展经历,他在纽约曼哈顿第74东大街的斯特堡画廊展看到了当时安迪?沃霍尔的《布乐利盒子》展览,然后在恰恰二十年之后,根据沃霍尔的盒子提出了终结理论,那是由于,丹托认定,沃霍尔的《布乐利盒子》提出了“艺术是什么”的哲学问题。由于沃霍尔用木板再造的盒子,与超市里的肥皂盒看上去并无二致,因而日常生活中的肥皂盒与美术馆中的肥皂盒,就具有了所谓感觉上“不可分辨性”,但那又该如何确定何为艺术,何为非艺术呢?

        这是从马歇尔?杜尚的现成物创作开始,就萦绕在美学家与艺术理论家脑海中的难题。丹托却大胆地给出了自己的艺术定义,这个定义基本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该对象是关于某物的,另一条件是它必定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前者是“相关性”(aboutness),后者则关乎“意义”(meaning)。《布乐利盒子》之所以成为艺术品,按照丹托的极简主义的定义,一面是由于它是关于盒子的,另一面则是表达了商业文化的意义,所以在斯特堡画廊里面,通过沃霍尔的手,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盒子都成为了艺术品,如今堂而皇之的进入到了艺术史,成为了波普艺术当中的经典作品系列,晚年丹托所撰写的《安迪?沃霍尔》的小册子还将这位波普大师从绘画到电影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趣的是,书末尾处将《布乐利盒子》赞为“圣杯”,似乎点化圣杯的不仅是耶稣的亲吻,大概还应算上后来阐释者之阐发?

        早在1964年,丹托的一篇论文《艺术界》,便奠定了他在分析美学当中的高崇地位。这个短文把艺术界(artworld)做了如此的界定,“为了把某物看成为艺术,需要某种肉眼所不能察觉的东西——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的知识:一个艺术界”。反过来倒推,究竟是什么使得布乐利肥皂盒成为了艺术呢?艺术界使之成为了艺术,因为艺术界就是由艺术家、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艺术策展人、艺术商人、艺术买家等构成的圈子,只有进入到这个圈子才有成为艺术的可能。沿着这种思路,1970年代另一位在芝加哥学术圈的美学家乔治?迪基(George Dickie)提出了艺术体制论,艺术是由体制惯例所决定的,这种思想在艺术圈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基本上是丹托那篇文章的推演与延续。当时的丹托由于仍致力于哲学建构,还没有充分关注艺术,迪基则扩大了他的影响力,但到了1980年代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一出,其余艺术理论家都纷纷让道了。

        在分析哲学的创建方面,丹托重要的是三本著作分别是《历史的分析哲学》(1973)、《知识的分析哲学》(1968)和《行动的分析哲学》(1973)。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历史的分析哲学》,这本书在整整20年之后被扩充为《叙事与知识》(1985)得以再版。《历史的分析哲学》具有显著的开拓性,证明了作为历史思维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叙事性特征”,这使他的哲学观念虽然来自分析哲学,但却又做出了某种超越分析哲学的努力,或者说,将分析哲学的视角延伸到了历史哲学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贡献。当丹托转向针对艺术的分析哲学研究时,从哲学转到美学的起码有三个关联环节:其一是分析的基本方法;其二是由行动理论的区分可以推演到美学上的“感觉上不可分辨原则”;其三则是历史叙事理论直接为“艺术史叙事”理论所借鉴。

        1981年出版的专著《平凡物的变形》正是丹托从哲学转向美学的转折之作。他的美学观念也是逐步展开的,此后的专著《哲学对艺术的剥夺》(1986)和《艺术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樊篱》(1997)专注于“艺术终结”难题。晚近丹托的美学主要代表作是《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概念》(2003)。其中,最重要的三本书构成了丹托分析美学的三部曲,在与丹托的对话里面他说:《平凡物的变形》是关于“本体论”的。这本书是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艺术的终结之后》是关于“艺术史哲学”的;最后,《美的滥用》则是直接关于“美学”的,“我在这三部曲的三个部分当中持续地工作。将它们合在一块,就是哲学的活生生的篇章”!

        丹托本人告诉我说,《超越布乐利盒子:后历史视野中的视觉艺术》(1992)是他本人最喜欢的艺术文集,这本书曾获得著名的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这本书的确在思与艺之间达到了平衡。然而,有趣的是,《纽约时代》的讣告并不是一味赞美,其作者公允地指明:自从获此奖之后,丹托也就不再被普遍赞赏了。甚至在讣告当中还援引了著名艺术批评家希尔顿·克莱默(Hilton Kramer)1987年在《新标准》里对丹托的讽刺,说他的艺术批评文字更像是哲学论坛的发言稿。此种批评尽管令国人惊讶,但却也道出了事实:哲学家转道做批评的,仍与艺术有所隔膜。在丹托2005年的艺评文集《非自然的奇迹》里面,既对于达明?赫斯特这样的前卫艺术家与马修?巴尼这样的先锋导演进行了研究,也对于达芬奇与毕加索这样的老大师们进行了解读,但似乎写得仍哲学化。但无疑,丹托仍是美国艺术界炙手可热的艺评人,并对我说只策划过“后9.11艺术”的小展,但如此横亘诸多领域的“全面的哲学家”的确并不多见。可他还是走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