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简讯

    伊朗将放宽出版审查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06日   04 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伊朗文化部长阿里·詹纳提公开表示:“过往受到审查或不予出版许可的图书将得到重新评估,并将做出新的决定。我们对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以及为作家和思想家创造宽松环境的态度,是与过去不同的,其结果将逐渐得以展现。”

        詹纳提是两周前对伊朗国家通讯社———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发表上述言论的。

        这意味着该国可能放松目前严格的出版审查政策,也是新总统哈桑·鲁哈尼治下该国文化政策渐趋开放的又一信号。

        前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2006年上台后,严格整肃图书出版行业,大量经典著作和国际畅销书遭到封禁,如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特蕾西·谢瓦利尔(中国内地译“雪佛兰”)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以及披头四和滚石乐队的歌词。

        上月早些时候,德黑兰出版的《阿曼报》也曾援引詹纳提关于图书审查的表态:“我遗憾地得知,有些书无法得到出版许可,只是基于一己之见。我认为,如果古兰经不是一部天启之作,那么把它送交图书审查机关的时候,他们也会说有些文字登不得大雅之堂,从而不予出版许可。”

        从写作、出版到阅读,审查遍及伊朗文学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几年前,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还曾下令清除波斯语中的西方外来词汇,波斯语言和文学学院奉命为外来语找到代用词,于是“直升飞机”成了“旋转翅膀”,“比萨饼”成了“弹力嚼”。过去的老国王也曾发起类似的语言净化运动,不过其清除对象是波斯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

        对留在国内的伊朗作家而言,审查制度是他们文学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已经成了文学生命的一部分有机体。重庆出版社出版过佐雅·皮尔扎德的《灯,我来熄灭》。写这本书的时候,皮尔扎德甚至没有想过要出版。她曾告诉一家英国报纸:“如果我得到了许可,很好。如果没有,我会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