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人之欲

    李彦(加拿大)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06日   03 版)

        中秋在即,海外华人商量聚餐,要求参加者准备一道最拿手的“美食”来。通知中预告,某人将携带一只烤乳猪,与百人分享,博得网上一片欢呼。
        细细琢磨,发现自己竟想不出什么值得留恋的美食来,不知是否该引以为憾。
        对美食的欲望,本也是有的。记得1987年刚到加拿大留学的时光,奖学金加上助教金,其实够我花用,但生性节俭惯了,每每克制住欲望,对小城华人超市里的豆腐、鱼虾,瞧都不瞧一眼。货架上的芥兰、茭白、苦瓜、蕹菜水灵灵的,令人垂涎,我却经年累月只光顾洋人餐桌上常见的大路货,往菜篮里捡拾些笨头笨脑的洋葱、土豆、胡萝卜。图个便宜。正因如此,后来的岁月里,当我能够随心所欲地挑选曾经不可企及的鲜嫩碧绿的细菜、拿回家在炉火上烹炒时,心头那份快乐与满足,是不言而喻的。
        前些日子,偶然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述及他与京城纨绔子弟的交往。衙内们也颇为苦恼,深感人生既无趣且无聊。人间各等美色,都“玩腻”了。砸钱便唾手可得的诸般新鲜花样,吃喝玩乐,也早已厌倦。活在世上,没个念想,岂不郁闷?
        对比之下,突然悟到:幸福的心境,并非来自对奢侈豪华的占有与挥霍,而实在是源于对平淡生活之向往与追求。可望而不可及,方生活力。
        还是谈吃吧。据说,人,乃世间最为残忍的动物。别的动物,食草也罢食肉也罢,仅为食物链上的一环,有选择地生存,鲜少跨界胡来。人呢,上天入地下海,无有不取的,何来食物链概念?
        我曾陪同我们的校长,一位标准的西方绅士到北京开会。主人设宴殷勤款待,并礼貌地询问校长,有何忌口之物。校长认真地回答,“我多次来中国,早已习惯了餐桌上出现的各种食物。如今,除了狗肉,我什么都能接受。否则我回到家中,将无法面对我的爱犬。”
        众人皆笑。我也笑。虽然觉得他的回答有趣,但我从未饲养过宠物,因此并未真正理解那份情感。直到前两年,偶然读到了一篇宁夏作家郭文斌的散文,才引发了我对进食的思索。
        文中写道:“一次,我在公园里听两位女性聊天,其中一位说,她有一年到乡下支教,住在一个老乡家里。老乡为了感谢她,硬要给她杀羊。当老乡从羊圈里抱了一只羊羔往外走时,乳羊像是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似的发疯地阻拦。可是羊羔终究被老乡带离羊圈。只见被关在栏内的乳羊拼命地撞击圈栏。当羊羔在老乡刀下的叫声渐渐弱下去的时候,那只乳羊停止了冲撞,呆呆地站在那里,头上留着血,嘴里喘着气,脸上的表情让人不敢也不忍去看。她说,那是她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一种表情,比绝望还绝望,比无奈还无奈,比悲伤还悲伤。她说,她当时从未有过地想念孩子,恨不得立即回到城里,回到孩子的身边。当羊羔肉端上来时,她觉得那不再是一盘羊羔肉,而是一个母亲的眼神,让她不寒而栗,更不要说动筷子了。”
        读罢文章,首先的念头是:她为何不夺下屠刀,把小羊羔还给可怜的羊妈妈呢?接着便想到,即使她救下了一只小羊羔,她走后,谁去救更多的小羊羔呢?此外,还有牛犊呢?猪崽呢?难道它们降临世间的命运,就是为了任人宰割吗?
        事后,偶遇一来自草原的蒙族同胞,忍不住探询:牧民与天真可爱的小羊羔朝夕相处,如何举得起屠刀下得去手?答曰,我们亦有信仰呢,并无精神负担。牛们羊们,是来还债的。早死早托生,下世转为人,便离了苦海。
        听罢摇头,实难苟同。人哪,只爱自己。垂垂老矣,百病缠身,也要费尽心机挽留住生命,却无视其它生命,无论年轻的,抑或不年轻。
        毋庸赘言,自那之后,每每看到餐桌上摆出的肉食,无论装扮得多么美艳诱人,我却总会看到羊妈妈那悲痛欲绝的眼神。做过母亲的人,都懂得的。
        行文至此,我必须坦诚交待,今天的我,仍未变成彻底的素食者,某些肉类,我能够较为坦然地入口。我选择的,在我看来,是那种母亲虽然生育了孩子,却不懂得为孩子欢喜或忧伤的种类。
        我明白,偶发感想,便可能败了众人品尝“烤乳猪”的胃口。也许在不经意间,还坏了某些行当的进项,也未可知。但我拿不出大多数人期待的美食来,深感无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