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大奖

    流行小说登上法国文学最高领奖台

    犯罪作家皮埃尔·勒迈特以《天上再见》获龚古尔奖扬·穆瓦以一千二百页超长巨作《出生》获勒诺多奖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06日   04 版)
    勒迈特展示十欧元大奖支票
    勒诺多奖得主扬·穆瓦抵达德鲁昂大饭庄。
    胡子女们在饭庄门前抗议。 图片来源:胡子女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描写“失落一代”的流行小说赢得了法语文学的年度桂冠。62岁的法国犯罪小说家皮埃尔·勒迈特(Pierre Lemaitre)以所著《天上再见》(Au revoir la-haut)获得了2013年的第110届龚古尔奖。

        十二轮投票战

        当地时间本周一(11月4日)中午,龚古尔学会在巴黎右岸的德鲁昂大饭庄召开全体会议。经历了比前几年更长久的等待,过了午后一点,学会发言人迪迪耶·德库安才站到饭庄大堂的楼梯上,对守候在此的各路媒体宣布,学会经历了罕见的十二轮投票,最终以六比四的结果,舍弗雷德里克·韦尔热(Frederic Verger)的处女作《阿登》(Arden)而取《天上再见》者也。

        “非常紧张来着。”德库安说。学会主席埃德蒙·夏尔B鲁也说,委员们虽然都保持了礼貌,但今年的会开得跟打仗一样。

        对勒迈特而言,《天上再见》也算是处女作———这是他在一系列成功的犯罪作品之后出版的首部非类型小说。

        《天上再见》和《阿登》一度死嗑,各握五票,一轮又一轮,相持不下。

        奖讯公布,勒迈特闻之大喜,匆匆赶来赴宴。

        “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是一个作家人生中独一无二的时刻。这就像出生,像一场幸福的婚姻。”他告诉在场媒体。

        他又说,刚听到消息时,他愣了,因为他的写作风格一向不招主流文学的待见,而龚古尔奖表彰流行小说的事前所未闻,所以今天他能获奖,就是“对犯罪写作、对流行小说写作所获技巧的承认”,对大众文学而言,这也是个好消息。

        舆论反响也多持有相似的论调。《天上再见》固然是一部好作品,但龚古尔奖屈尊封授流行小说,也许是一次冒险的选择。

        此外,由于明年将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欧洲公众对相关图书的兴趣正在急剧增长。

        现代人间喜剧

        《天上再见》由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出版于8月21日,厚近600页,背景是1918年到1920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描写法国社会在此期间发生的连串骗局和丑闻。两个年轻的复员军人———阿尔贝·马亚尔和爱德华·佩里古尔从恐怖的壕沟战幸存归来,一贫如洗,身有伤残,却发现国家和人民只把他们当成不堪回首的战争垃圾,无情地予以遣散。政府只为烈士唱赞歌,却对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生还者视而不见。为了报复社会,他们抛下了道德的负担,从战时最可爱的人变成了新时代的恶棍,做起了发烈士财的肮脏营生,例卖尸身,贪污公款,中饱私囊,雇黑工,骗国家的钱,赚百姓的泪,俨然共和国的掘墓人,最终搅得天下大乱。

        龚学会赞扬勒迈特以电影般的手法,抓住了战后生活“持续的恐怖”。评论界则从中看到了巴尔扎克和莫里斯·勒布朗的影子。

        爱尔兰文学翻译家弗兰克·韦恩(Frank Wynne)昨天在推特上说,《天上再见》是“一部壮丽的小说———有点像塞利纳遇到了巴斯特·基顿”。

        塞利纳有入骨的悲观,基顿则是默片时代的滑稽戏名角。

        韦恩译勒迈特小说《亚历克斯》(Alex)获得了2013年英国犯罪作家协会所颁国际匕首奖。

        胡子女参战

        1951年4月19日,皮埃尔·勒迈特生于巴黎,但迟至55岁时才以《细活儿》(Travail soigne)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书奖———2006年的干邑惊悚电影节小说处女作奖。

        二鱼文化曾于2011年在台湾地区出版了黄馨慧译勒迈特《新娘礼服》(Robe de marie)。

        今年的投票气氛像战争,而德鲁昂大饭庄内外,亦如战场。

        勒迈特驾到时,大量媒体记者跟着他拥入饭庄包房,身材娇小的埃德蒙·夏尔B鲁叫起来,说她要憋死了。三年前米歇尔·韦勒贝克获奖时,夏女士也差一点儿被狂乱的记者挤到桌子底下,以至于她当场揪住一位很不老实的男记衣领怒喝:“您,滚出去!”

        大约十二点半,正当十委员在包房内热火朝天进行历史性的十二轮投票时,一群怒髯满面的姑娘们突然现身。她们在德鲁昂大饭庄门前展开“胡子女”的黑旗,大声呼喊着:“让女权主义策马扬鞭!”

        胡子女近来声势日盛,其成员经常粘上大胡子上街抗议,也喜爱给女名人画像或塑像戴胡子。不久前,她们啸聚于先贤祠,高声呼吁,以求让女名流成为下一位入葬者。此番突袭大饭庄,意在声讨龚学会的男权思想,控诉龚古尔奖一百多年来只出了十位女得主。

        抗议活动是和平的。只是在获奖的男作家抵达,摆姿势供媒体拍照时,有胡子女闯入画面,强行合影。

        法国主流媒体基本无视,因此她们像往常一样,自拍了抗议的照片,发表在自己的推特上。

        入座饭庄的龚古尔包房之后,勒迈特一本正经地领取了10欧元(约合人民币82.27元)的奖金支票,双手举在胸前,让媒体疯狂拍照。这笔钱虽然少得可怜,但龚古尔奖的获奖作品通常能得到25万册、甚至高达80万册的销量提升,以及大约40种语言的外译合同。一朝成名,一夕致富的例子不胜枚举。

        去年的龚古尔奖颁给了法国作家热罗姆·费拉里(Jerome Fer-rari)描写科西嘉岛犯罪生活的小说《训道罗马陷落》(Le sermonsur la chute de Rome)。

        《出生》获勒诺多奖

        当天一同在德鲁昂大饭庄开奖的,还有龚古尔奖的小弟弟勒诺多奖。扬·穆瓦(Yann Moix)以其重达1.3公斤、厚近1200页的巨型作品《出生》(Naissance)获得了该奖。

        《出生》是唯一一本同时进入今年法国三大文学奖———龚古尔奖、勒诺多奖和美第奇奖———复评名单的小说(详见读书报9月18日报道)。

        《天上再见》进行十二轮的投票大战时,在饭庄的另一间包房里,《出生》首轮便得到了足以胜出的六票。

        穆瓦在获奖后表示:“这是乔治·佩雷克、塞利纳、马塞尔·艾梅的奖,得到这个奖我非常激动。”

        《出生》9月2日由加塞特出版社出版,通篇描写未来一个名叫扬·穆瓦的作家在娘胎里、在襁褓里的时光,但最多也只写到他在奥尔良的童年时代。书中似乎有无尽的人物,充满了无尽的独白、对话和总结,前八十五页便是小扬对父母发出的诅咒,因为他根本不想出生。他先天没有完整的包皮,为此被带去看医生、神父,甚至拉比。小说反复诉说着一个受虐的童年,但不断离题,描写了1970年代法国外省的生活。

        扬·穆瓦1968年生于讷韦尔,1996年以《朝天欢庆》(Jubila-tions vers le ciel)获得龚古尔奖的处女作奖。此外,他也是一个成功的电影导演。

        2012年,卢旺达的图西族女作家绍拉丝蒂克·穆卡松加(Scholastique Mukasonga)以《尼罗河圣母》(Notre Dame du Nil)获得了勒诺多奖。该书本来未进入初选名单,后持外卡参赛,因此惹出了一些小小的争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