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一种救赎

    徐风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0月30日   03 版)

        9月在韩国,参加第八届李炳注国际文学节期间,结识了台湾作家黄春明先生。

        黄先生80岁,不老。他全部的行囊就是一个双肩包。这个双肩包跟他走了40多个国家。“背着它,可以让我不驼背”。黄先生果然挺拔得很,站在首尔熙熙攘攘的街头,就像一棵风中的老树。

        在台湾,黄先生是与白先勇、陈映真齐名的三大作家之一。其小说《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锣》、《溺死一只猫》、《我爱玛莉》等等,代表了台湾乡土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亦颇负盛名。当年陈水扁曾许以高官,拉他进入政权核心,被他一口回绝。在台湾,黄先生一直呼吁作家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倾听百姓声音,不为名利写作,要做社会的良心。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那么一个著作等身、久负盛名的作家,少年时代差点沦为人渣。

        故事深处的黄春明,是一个自幼丧母的不良少年。脾气坏,爱惹事。前后被4所学校勒令退学,最后沦落到台北妓女区修电扇,吃不了这份苦,便又再去考学,好不容易混进一所师范学校,又留级、退学。最后转到台湾最南端的屏东师范“留校察看”。黄春明知道,自己这辈子也许真的没救了。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黄春明后来的描述里,那是一位名叫王贤春的女教师,才26岁,美丽,娴静,从大陆来台湾,教国文课。有一天她把黄春明叫到办公室,和缓地说,作文要自己写,不能抄袭。黄春明很委屈,也很倔强。坚持说作文是自己写的。王老师笑着说那好啊,你再写一篇别的,让我看看。为了证明自己,黄春明就写了一篇《我的母亲》。他没有想到,这篇作文竟让王老师流泪了。她一点也不知道,这个顽皮的男孩身世有那么苦,8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留下5个未成年的孩子。而看上去粗野泼撒的黄春明,心里却埋藏着对母亲非常炽烈的情感。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文字有一种潜在的天赋。他居然会把天上最遥远、最微弱的一颗星星,比作是自己永难再见的母亲。下雨天的夜晚,他看不到那颗星星了,他偷偷地哭,老天也陪着他哭。

        后来王老师送给黄春明两本书,一本是沈从文的散文,还有一本,是契柯夫的小说。王老师说,要多看文学名著,这样作文才能越写越好。她还给黄春明开了一张书单,鼓励他多读好书。王老师还说,无论我们在天涯海角,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

        同学们发现,只要王老师一进教室,平时性情鲁莽、容易冲动的黄春明就会安静下来。他的作文成绩不可思议地一路飙升,王老师还几次拿着他的作文在课堂上朗读。可是有一天,王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被突然闯入的几个军警带走了,说她是大陆潜伏在台湾的“共谍”。第二天传来的消息说,王老师被当局枪毙了。

        黄春明很伤感。王老师离开教室的时候很从容,她甚至还回过头,朝黄春明笑了一下。她走了。她给黄春明留下的两本书和一张书单,决定了他以后的一生。无数个繁星闪烁的夜晚,黄春明不仅寻找着妈妈的星星,也寻找着属于王老师的那颗星星。王老师在浩淼的星空朝他微笑,鼓励他将来能够当一个作家。黄春明说,王老师,我不会让你失望。

        于是1962年以后的台湾文坛,突然冒出一个名叫黄春明的新锐作家。许多读者喜欢他作品里的乡土风味,喜欢他文字里的传统文化气脉。第一次登上台湾文学大奖的领奖台,他突然泪光闪闪,仰天长啸:王老师,我获奖了!

        黄春明的奋斗故事与原创作品在台湾不胫而走。人们注意到,无论在何种场合,他都非常认同中华传统文化。2011年他在台湾成功大学演讲,再次强调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学的根脉。有一个绿营的文人突然从人群里打出一条标语:“台湾作家用中国话写作,可耻!”,时年78岁的黄春明突然变成一头愤怒的公牛,甩掉外衣,跨过人群,扑向那个绿营的文人。“封存”了几十年的粗话,从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嘴里迸发出来,有如怒涛般汹涌。此事成为全台湾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马英九当晚给他打电话表示慰问,过后还派夫人周美青送鲜花到他家里。面对形形色色的媒体,他只强调一句话:人不能忘祖忘根,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从哪里来,那么,我们就不配这黄皮肤和黑头发!

        这次在韩国参加国际文学节,韩方特意给黄春明颁发了一个文学大奖。那天下午颁奖,黄先生很激动,在他简短的答谢词里,又几次提到了王老师。他说,如果没有王老师,没有文学对我的救赎,我今天会在哪里?

        一种慧光,在一个80岁老人的眼睛里,持久地闪亮着。不仅把他自己,把我们大家都照亮了。

        记得,那天步出会场的时候,黄先生手捧奖杯,下意识地朝天空看了一眼。我想,他内心一定在说,王老师,我又获奖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