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中法“文心”相通

    徐志啸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0月30日   03 版)

        著名学者梁宗岱在他的《忆罗曼·罗兰》一文中写到了他曾与罗曼·罗兰在法国的交往,文章中透露了罗曼·罗兰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与看法,颇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梁宗岱早年与罗曼·罗兰并不相识,只是由于读了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而产生了仰慕之情。留法期间,梁宗岱曾在法国的《欧洲》杂志上发表过几首法文诗和中国古诗的法译(包括陶渊明与王维的诗),这居然引起了罗曼·罗兰的赞许。当《欧洲》杂志编辑部的编辑将此信息告诉梁宗岱时,梁宗岱不禁喜出望外,萌生了直接与罗曼·罗兰通信向他求教的念头,这便引来了罗曼·罗兰多次发表对陶渊明及其他中国古代诗人作品的评价与看法。

        罗曼·罗兰在给梁宗岱的信中说:“你翻译的陶渊明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从我们古老的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这就是说,引起罗曼·罗兰对陶渊明诗歌兴趣的因素,并非单纯是翻译(翻译自然是成功的,它传递了原作的神韵),而主要是诗歌本身,是诗歌作品中内在的动人的美,打动了作为读者的罗曼·罗兰,有趣的是,这种打动,居然是出于“熟悉”———仿佛是从法兰西自己的古老土地上升起的气味,这便发人深思了。

        这还不够,罗曼·罗兰在收到梁宗岱的《陶渊明诗选》一书后,又写下了更富诗情的话:“那奇迹,对于我,在这样一部作品里,就是它和那最古典的地中海———特别是拉丁诗的真确的血统关系,贺拉思(贺拉斯)和维琪尔(维吉尔)都在这里面找着了他们的面目的反映者。而在一些和谐的沉思中,如‘霭霭堂前林……’或‘少无适俗韵……’里,我听见了亚尔班(阿尔卑斯)山上一座别墅里的泉水的庄严音乐。”能如此激发罗曼·罗兰这位大文豪的情感,使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这诗一般的感慨,除了诗作品本身的魅力,应该说别无他因。毫无疑问,法国的罗曼·罗兰在中国陶渊明的诗歌中发现了法中两国“心灵”的“酷肖”。

        何以遥距亚欧两大陆的法国和中国,会有如此“心灵”的“酷肖”?对此,罗曼·罗兰自己也感到惊讶,他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发觉中国的心灵和法国的心灵两脉心灵中的许多酷肖之点。这简直使我不能不相信或许人类学上的元素的神秘的血统关系。———亚洲没有一个别的民族和我们的民族显出这样的姻戚关系。”为此,罗曼·罗兰甚至这样对梁宗岱说,东方民族他接触的不算少了,日本人,印度人,但他发觉他们没有像中国人那样与法国人情感接近,中国人头脑清晰,观察深刻,应对条理清晰,简直和法国的上层知识阶层人士一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投合法国人的口味,或者说使得两国人的“心灵”得以“酷肖”呢?笔者想到了早于罗曼·罗兰的法国著名文豪、哲学家伏尔泰,他也曾对中国文化与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典型成果是他亲手动笔改编了中国戏剧作品《赵氏孤儿》,易名为《中国孤儿》。他的作品中,将中国人的传统儒家道德伦理、中国人的理想情操贯穿的更自然、更贴切、也更能为法国人所理解接受。伏尔泰与罗曼·罗兰实际上都看到了这点,即中法两国的“心灵”“酷肖”,而这种“酷肖”,讲到底,实际上也就是“心灵”的相通,也即“文心”相通,正由于这种相通,才引来了包括伏尔泰和罗曼·罗兰这样的法国(欧洲)一流大文豪的心动和行动。可见,这种相通的实质,在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具有人类的共性,即便跨越了万里之遥,依然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这应该是中法“文心”相通的关键所在,它也应该适用于解释和理解全世界范围的类似现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