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罗布茨基离苏后首份采访录音曝光,痛贬叶甫图申科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0月30日   08 版)
    1972年,维也纳。布罗茨基离开苏联一周后留影。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俄语文学网站Colta.ru上周发表了已故俄裔美国大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一份从未发表过的采访。

        这是布罗茨基离开苏联后首次接受采访,时间为1972年,地点在维也纳,采访人为奥地利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伊丽莎白·马克斯坦,以及她的丈夫海因茨·马克斯坦。

        马克斯坦太太翻译过索尔仁尼琴的《古格拉群岛》,与许多苏联作家交往密切,同布罗茨基也是故旧。

        直至今年10月15日去世之前,马太太始终没有公开这份采访录音。

        有兴趣的中国读者可以前往Colta.ru,收听这份时长三十六分三十七秒的完整录音,并阅读俄文记录稿。

        在采访中,布罗茨基和马克斯坦夫妇说俄语,也和马先生讲一点儿英语。

        令人耳朵一竖的是,他对著名的苏联诗人叶夫盖尼·叶甫图申科大加贬斥。

        在录音的三分十三秒处,我们可以听到:

        马先生:那叶甫图申科呢?他是个伟大的诗人吗?

        马太太:呵呵呵。

        布罗茨基:啥?

        马先生:叶甫图申科。

        布罗茨基:叶甫图申科?怎么说呢……没那么简单,就是,他是个非常糟糕的诗人,作为人他甚至更糟。

        英文的《莫斯科时报》总结说,在采访中,布罗茨基对同时代的许多苏联诗人表示了不屑。

        他说他自己也可以称作“苏联诗人”,尽管他“对除了‘俄国人’之外的所有标签都抱有强烈的厌恶”。

        1940年,布罗茨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1963年被捕,次年获判“社会寄生虫”,押送北部边疆劳改,刑期五年。

        在国际社会声援的同时,也有数位苏联文艺界名流出面,为布罗茨基呼吁,其中包括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以及日后受到布罗茨基贬损的叶甫图申科。

        叶甫图申科曾将纳粹杀戮乌克兰人的娘子谷大屠杀写成长诗,成为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的主体,却因“不正确地将犹太人的受难置于俄罗斯人的牺牲之上”,受到赫鲁晓夫发起的批评。

        但布罗茨基告诉马克斯坦夫妇,叶甫图申科大量自我复制。

        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科诺沙区诺伦斯卡雅村服刑一年半后,布罗茨基获准返回列宁格勒,1972年离开苏联,前往维也纳居停。他谢绝了移民以色列的邀请,转而赴美,五年后入籍美国,1996在纽约去世,年仅55岁,至死不曾返俄。

        严肃的俄国新闻网站Lenta.ru认为,布罗茨基和马太太录音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它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后人亦可从中看出布罗茨基的眼界之宽,以及他的直言不讳。

        他提到了苏联文化节和苏联社会的状况,也讲了自己文学道路上的一些细节,比如,他十八岁才开始写诗,又比如作家的创作过程及其面对的挑战。

        布罗茨基还朗读了自己的部分诗歌新作。

        录音中可以听到马太太年幼的女儿在背景中玩,嘴里念叨着什么。

        这不是正是的媒体采访,而是朋友间相对放松的问答。也许它因此更令人感兴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