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首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上,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统计世界年人均拥有期刊5.2册,日本20多册,美国10多册。我国现在期刊人均不到3册,年人均拥有量与世界年人均拥有量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年人均拥有量差距更大,产业规模太小,发展空间依然巨大。(9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我看来,中国期刊业不仅有产业规模太小的问题,而且有期刊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据报道,在我国近万种期刊中,消费类期刊占比不到30%,学术期刊占比超过一半;也有期刊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据报道,一些期刊因效益连年下滑,为吸引读者,刊登一些内容低俗、质量低劣,甚至含有凶杀、暴力、色情等的东西,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具体而言,我国的期刊业存在几个“化”:
一是“剪刀化”。一些人创办期刊只为急功近利,不思搞原创,乐当“伸手派”。像炮制粗制滥造的教辅书一样,凭着“剪刀十糨糊”,就搞起了省人省力省稿费的转载,妄图以小成本追逐大利润。是以文选、文摘类期刊风行中国,似有泛滥之势。有的期刊在选载文章时,根本不与原发刊物和作者打招呼,连稿费都不给,非常不尊重知识产权,发行量甚至比原创期刊还大,这是对原创期刊的一种打击。这种快餐化的办刊方式,不利于期刊业的长远发展。
二是“高端化”。与快餐化想比,期刊确应坚持高格调。但一些期刊却是过分“高端化”,日益向高端市场集中,为社会精英、富豪阶层、引领消费新潮流的白领一族“量身定制”,传递流行前卫的时尚事物与信息资讯。虽然“高端大气上档次”,却因价位的高端而露出嫌贫爱富的天性。而且多数高端期刊只是打肿脸充胖子,几乎处于发行亏损状态,其编辑制作团队也是“假装高端”。一些少儿读物也受此风污染,走起高端路线,成为“贵族刊物”,让广大家长望而却步。
三是“学术化”。在期刊业整体疲软的态势下,由于高校、科研单位等对人才评价高度倚重论文发表情况,一些文学期刊不再“文艺”,一些心灵鸡汤类期刊不再“纯情”,一些大众类期刊不再“大众”,纷纷转型为所谓的学术期刊,无非是看中了“钱景”远大的学术论文市场,可以大收版面费。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打着文学旗号的期刊,发表的却几乎全是与文学没多大关系的学术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利用同一出版号出版不同版本、分解为“上旬、中旬、下旬”三刊的“鸳鸯刊”,沦为纯粹靠卖版面求生存,以学术之名行敛财之实更助长了学术腐败。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期刊业,我们的当务之急恐怕不是探讨年人均拥有量与世界有多大差距,也不是探讨它的产业规模能做多大、发展空间有多大,而是应该探讨,如何让现有期刊不为功利所惑,如何让现有期刊从精英与大众,如何实现现有期刊的有序发展,如何适应读者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千万不要步入“先发展后规范”的误区。从根本上做起,把基础打牢了,才能谈发展,绝大多数期刊才能成为老百姓的消费品之一。
(成都市武侯区 何勇海)